林碧沁认为,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的孩子是“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大脑处理资讯的方式和过往不同,所以在数码年代出生和成长的孩子需要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必须配合年幼的莘莘学子而进化。”
林碧沁指出,华文是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因为华文是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意即依照声调的相异表达出不同语义),同音异义词少说有数百个,常用的汉字更有数千个,必须一一熟记。
“家长必须和孩子携手前进,找出能让孩子产生共鸣的新的或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
在数码年代长大的小朋友,学习华文面对哪些挑战?家长如何让孩子学得更快乐?
教学风格必须进化
华文教师的孩子也没能爱上华文?
通讯科技的发展也开拓了居家上课的可能。林碧沁说:“过去一年因为冠病疫情而看到数码教室的兴起,要是10年前也有这样的科技,我当时一定会用来辅助孩子的学习。科技可以大幅度改善课堂效率,但关键是教学者必须得到适当培训,并拥有适当工具。”
林碧沁从事小学华文教育10多年,也当过华文部门主任,但她的孩子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样,非常讨厌华文。
她说:“儿子觉得学华文很无聊,单调乏味。他看不到这个语言的实用之处,只觉得这是学校里必须考试的科目。”
在孩子心中播下好奇的种子,孩子自然会自动自发。
家长应观察并发掘
孩子的兴趣
·爱丁堡大学的双语研究和学习中心在2016年为苏格兰政府准备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指出5岁儿童每周上一个小时的华文课,效益并不显著;但只要把上课时间加长半小时,现场还要有以华语为母语的老师,就能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成人学生难以学到的东西,例如音调。
林碧沁指出,数码与传统教室需要的技能截然不同,例如居家上课时可能有学生不想打开电脑的摄像镜头,学生的居家环境也可能不太利于学习。她建议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沉浸式环境”,意即老师必须与学生对话和交流;例如定期和华文老师一起玩游戏,可以是华文学习的理想起点之一。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家长并非孤立无援。市场上有许多工具,能让家长为孩子创造个人化的学习体验,包括具备互动性的线上软件和远程直播教学。家长也能利用通过人工智能达到的数据分析和进展报告,更好地了解如何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语言学习越早开始越好?
“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各异,大家的起点不同,如果缺乏从小在家里讲华语的经验,可能会感到焦虑。教导新语言时一定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挂钩,例如给学生刻画各种使用华文的情形,每节课的教材也可以加入类似动画片的情节,让小朋友完全沉浸在故事里,和故事中的人物“交朋友”,并上网玩互动游戏。
身为家长兼教育工作者,林碧沁认为可以借助科技改善教学方法,同时为孩子和家长打造更个人化的体验,例如她会利用人工智能(AI)审核课程内容的效益,也会利用数码媒体让学生对华文产生兴趣。
前小学华文教师林碧沁的孩子原本讨厌华文,她受访解释自己如何渐渐改变孩子的想法,数码年代出生和成长的孩子需要怎么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并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学习华文的理想方法因孩子而异。
林碧沁说:“研究指出,内容让孩子产生共鸣,小朋友的学习就会更有效,并且更好地记住学到的东西。家长应该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再把兴趣与学习机会结合起来,例如和孩子展开简单的对话,聊聊孩子喜欢的事物。”
·根据BBC在2018年刊登的报道,幼童的强项是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意即在未察觉的情況下偶然地学习,包括听其他人说母语并且模仿他们的发音。
此外必须渐渐加强孩子的自信,循序渐进,优先培养交谈能力。“孩子们必须懂得如何用华语思考和交谈,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迅速加强阅读和书写能力。”
目前在科技型教育公司LingoAce担任学术总监的林碧沁善于利用科技辅助教学,例如她喜欢使用公司开发的App,让孩子通过动画、多媒体内容及游戏接触华文故事。“孩子总会期待那些融入游戏的华文课,因为会让学习更好玩,有趣。”
·研究显示:10岁以前让孩子接触第二或第三语言最理想,因为学习速度较快,发音较准确,记住的内容也较多。
此外是我国目前的语言环境。“从小在家里讲华语的孩子不多。过去我们学习华文时,又把重点放在‘机械式学习’(rote learning)、背书、阅读和书写。常常听说有学生甚至尝试背下整段文字,准备在考试时背出来。”
为了鼓励孩子,并激发孩子对于学习华文的兴趣,林碧沁认为必须双管齐下:首先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学习华文和华族文化的环境,例如和孩子讨论一些华人传统、习俗及菜肴的由来,让孩子明白这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言。
她强调: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学习方式因人而异,所以不能认为其他孩子适用的学习方式,自己的孩子也一定会适合。例如有些孩子可能适合从阅读图书开始,有些可能比较喜欢通过歌曲接触华文;有些教材对于某个孩子可能是灵丹妙药,对于别的孩子却一点作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