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过素描,没受过雕塑训练的林琪璇说,如今的创作人不一定要通过艺术学院的训练,而可以从周围不同领域(如刺青、陶艺、绘画、写作)的联络网获取创作灵感,在社媒平台创造社群,从中学习,让作品成长。

哈菲兹·卡里姆的《寂静空间》系列之一。

2013年已有IG账号的林琪璇2017年才发表其成名作美食陶塑。她十分沉迷科幻小说的恐怖气息,手里捏出与人体器官、婴儿头部相关的罐头、甜点与雪糕陶塑系列(如婴儿头寿司、心脏叉烧包、人脑手肢罐头),风格介于甜美与可怖之间,追随者从3000人飙升至22万名。

哈菲兹·卡里姆以@thenextmostfamousartist的成名系列《新加坡访客》,通过数码拼贴重组影像,让东西古典油画中的经典人物走出美术馆,走入新加坡日常场景——巴士车站、组屋区、巴刹、小贩中心、购物商场、景点等等,吸引近2万追随者。尽管有几家画廊想要展出,但哈菲兹认为,这系列旨在让油画肖像人物走出神圣的美术馆,摆脱精英的垄断,来到社媒的空间深呼吸,若再“回”到画廊展出将有违于创作本意。不过他希望未来有机会与粉丝见面。

IG打开人脉和机遇之门

林琪璇白天是数码应用软件设计师,业余创作美食陶塑。

林琪璇不签约本地画廊,因为她有全职工作,曾在南大教UX(用户体验)设计课,无法为画廊提供足够的作品定期办展。未来十年她也不会全职搞艺术,而是周游于设计与艺术世界之中。

NFT打开数码艺术销售渠道

“以前是美术馆与画廊定义什么是好的艺术。而好的艺术是主观的,在社媒时代这些被重新定义。”担任科技公司艺术总监的马来裔广告创意人哈菲兹·卡里姆(Hafiiz Karim,29岁)说。

不少新世代创意设计人擅长这些新平台,跨界出道,以艺名发表、销售艺术创作,打造个人品牌,闯出名气。新平台受众群与买家大多没接触过正规艺术,其喜好如何影响创意设计人的艺术创作?新平台能否塑造出新颖的艺术内容、形式与审美品味?

NFT也拓展了对艺术的诠释。哈菲兹举有位艺术家以NFT销售无形雕塑为例,这是概念艺术的表达。NFT的平台是怎样的空间,如何与买家和受众建立联系,是他会摸索的。以前艺术家租用工作室,哈菲兹的住家是工作室,花费购买各种电脑应用软件,让技术与时并进。

在哈菲兹看来,社媒艺术的美在于其时效性,实时发生的事件与议题影响创作的内容,创作人格外关注贴文的热门程度,什么样的艺术会被转载,构成重大陷阱——跟随大众的口味。哈菲兹放掉了与宗教人物接近的原名,采用@thenextmostfamousartist昵称,通过有趣好玩的作品,反讽社媒对名气与热度有永不竭的渴望。

多媒体艺术自由业者陈紫曦在住家工作室与作品合影。(严宣融摄)

没受过艺术和设计训练,一切靠自学的哈菲兹指出,社媒时代的艺术创作者一人得戴多顶帽子,身兼市场销售员、品牌策划员、经理、创作人等,才能有效谱写专业之路,因为受众群想要越靠近创作者越好。而在更多人能够进场搞艺术的时代,更多观点涌现,一己的艺术更要寻求独特的定位与卖点。

陈紫曦受访时说:“我的个性内向,很少出去交际应酬,可是社交联络网超越自己的人脉,通过IG昵称账号得以联系不同领域的年轻艺术工作者、学生等,结交新朋友,作品伸向更广大的受众群。客户可以先查看我的IG账号,判断作品风格是否符合品牌形象,才来找我。”

他说:“因为受众群永远在脑里,创作的原创性受到影响,这令人难过,我试图平衡二者。一旦太关注于受众想要看什么,我就不那么享受创作的过程。最近创作出光影对比的《寂静空间》新系列,希望赋予纷攘的社媒世界一点平静。”

以大巴窑组屋住家为工作室的陈紫曦为面簿、谷歌等办公室、地铁站画过大型壁画。纽顿地铁站的纸本插图装置花了陈紫曦一年才完成,她想象建构未来的新市镇蓝图因为缺乏腹地,新建筑凭借科技在旧建筑基础上伸展。坎贝拉地铁站根据场域的插图是陈紫曦带领该区居民参观双溪布洛红树林等湿地,共同完成的壁画,描绘沿海一带的草本花卉与海洋生物。综合发展项目凯源中心(CapitaSpring)业主委托她将摆放于套房的系列插图,转化为10米长的不锈钢雕塑壁画。

哈菲兹肯定社媒平台的特色在于紧密的互动性,让创作人与受众群直接联系沟通,彼此分享,他人对作品的看法及体验的集合进而成为灵感泉源,因此他会为一些粉丝免费创作,将他们的肖像图融入古典肖像画里。

林琪璇创作的婴儿头寿司陶塑,甜美中带诡异。

社交媒体及NFT让当代艺术创作者更便利地展示作品,与受众互动,从而赢得工作邀约、办展机会、销售渠道,但新平台受众与买家的喜好会否左右艺术创作?新平台能否催生新颖的艺术内容、形式与审美品味?三位善用社媒平台的当代艺术创作者分享他们享受到的红利与内心的忧虑。

当代艺术不再仅限在美术馆或画廊、传统正规的“白立方”(White Cube)展览空间出现,而是活跃于各种社交媒体(比如Instagram、面簿、推特),以及这一年很火热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代币区块链新平台。

哈菲兹2011年就在IG发表素描、水彩画、数码印品,《新加坡访客》系列却到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后才受到注意。他说:“IG最具力量的是说故事,图文引起共鸣后,被其他用户转载、分享,留言他们的疫情故事,让作品自然发展,继续流传。这种与用户直接的互动,是在画廊呈现时无法见到的。”

没用TikTok与NFT的林琪璇认为,IG曾是社媒中最有效的作品发表平台,八成的机会来自这里。她说:“在IG发表的雕塑,不受地理与文化的局限。作为媒体曝光平台,IG面向更国际化受众群。本地受众群倾向被作品冒犯并责骂,而国外追随者会觉得我的作品有趣,有更多机会,买家来自世界各地。”

哈菲兹上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数码与互动拼贴”课程,也是拉萨尔艺术学院亚洲美术史硕士,迅速顺畅进入NFT世界。他说,数码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创作人利用不同的技术来叙述他与数码世界的关系与观点。

之前只能销售实体印刷版的哈菲兹说,美国数码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Beeple)去年在拍卖行创天价的NFT作品,为数码艺术带来新机会,人们看到数码艺术的价值,带来希望,带动未来更多数码艺术的拍卖,为数码艺术扩展更多的买家和受众群。

作品的委约方公私皆有,有一对新婚夫妇委托陈紫曦以水彩插图描绘他们俩相识爱恋的过程,任其自由发挥,作品挂在新家墙上。新加坡美术馆看到陈紫曦为电力站呈现长达143米的软雕塑装置,邀约她针对儿童创作出太平洋环保主题展览。

马来裔广告创意人哈菲兹·卡里姆将自己的头像融入古典女性肖像中,模糊了性别。

IG促成国外办个展

林琪璇毕业自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ADM),当了两年的平面设计师,就到荷兰进修信息设计硕士学位。她在荷兰有更多时间创作,游历欧洲各地,打开人脉,促成更多机缘。

IG艺术的流行趣味与焦虑

林琪璇已在墨尔本、米兰和荷兰办过四次个展,参展葡萄牙、捷克等地的群展。今年初她在墨尔本私人画廊办雪糕系列个展,计划今年在本地画廊办首展。她在国外的个展反应良好,不像IG的刻薄留言,至今已售超过20件作品,售价从1500元到4000元不等。

社媒为非正统艺术训练出身的创意设计人创造新机遇。白天是数码应用软件设计师,任职于GovTech开发未来儿童学习软件的林琪璇(31岁),业余创作雕塑,在IG以账号@Qimmyshimmy发表,意外打出一片天,在国外办了四次个展。

林琪璇说:“我想创作感觉比较另类的作品,选择人人都能理解也很诱人的美食为主题,采用别人意料之外的素材,给予惊喜、好玩、怪异的元素,却又令人感到不舒服,风格介于甜美与诡怖之间。”

尽管社媒带来新机遇,也让置身其中的创作者感到焦虑不安。林琪璇指出,以前在学院向导师看齐,而在社媒时代发展快速,网一上,到处都有更出色的作品曝光。年轻艺术工作者一直忙于创作,每十几天就要贴图发表新作,缺少让作品成长的空间,作品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他们太焦虑于成效,经常缺乏基础训练。

陈紫曦除了设立个人网站打造专业形象,贴上作品,写博客分享创作历程,自2013年起,也在Instagram设立@MessyMsxi账号,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品牌,从日常生活随兴的贴图,转而专注于发表作品,吸引近14万粉丝跟随,更多的工作委约找上门。

陈紫曦说:“十年前我已创作热爱的环境相关艺术,它贴近我心,当时十分新颖,少人能接受,不像今天已成红火的议题。我还想探讨精神健康问题。”因为太累,她给自己放了两个月假,学陶艺,也想向她爸爸、书画篆刻家陈振文学画水墨。

多媒体艺术自由业者陈紫曦(37岁)在“设计新加坡”奖学金资助下,到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修读平面设计(插画专业)荣誉学位,回国后在画廊举办第一个个展,展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插图数码系列。该系列虽让她获伦敦国际创意大赛“2010年度新秀”奖,但一张展品也没卖出,她很失望,但名字有机会曝光。

不过,哈菲兹的数码艺术销售突破口是NFT的OpenSea虚拟代币平台(https://opensea.io/TheNextMostFamousArtist?tab=created),一年内售出约200件,当时总值15万美元(约20万新元)。有个买家买了八幅他的作品挂在办公室。

不过,随着IG愈商业化,林琪璇的不少独立创意人朋友,在缺乏商业促销下,丧失不少追随者而被激怒。表现优异的IG账号背后是出钱打广告及“买”粉丝追随者。

陈紫曦带领坎贝拉区居民共同完成的坎贝拉地铁站的壁画。

作为“IG艺术工作者”,林琪璇指出,有别于美术馆的纯美术雕塑装置,倾向政治议题,风格严肃,其陶塑是流行媒体艺术产物,反映的审美趣味是好玩有趣的。她说:“IG改变了人们消费艺术的方式,新型波普艺术出现,跟随时潮,也面向6岁到60岁的大众。我并不受IG追随者数目影响,创作出自诚信,也不想讨好所有人。对我来说,艺术创作是个人的历程,所以不接受作品委约,不想承受那种压力。我创作我热爱开心的作品,你喜欢就购买。”

社媒艺术的紧密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