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剧盒来说,走近青年受众是2024年的目标之一。剧团在华艺节上的开年之作,便是儿童剧《我的“汪汪”在哪儿?》,故事大纲说小狗“汪汪”发现牛能产奶,羊能提供羊毛,母鸡会下蛋,不住怀疑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剧作结合趣味互动,讲述发掘个人天赋和价值的过程。

从近期的儿童剧场制作,可以观察到改编故事是一种素材渠道。《我的“汪汪”在哪儿?》改编自丹尼尔·海因斯(Daniel Hinds)的播客故事《不中用的狗》(The Dog Who Wasn’t Useful);Little SIFA上的“Leonardo! A Wonderful Show About A Terrible Monster”,则为美国作家与动画师莫·威廉(Mo Willems)的图画书“Leonardo, the Terrible Monster”赋予新生。

戏剧具有多重叙事形式的先天优势,本地儿童剧场发挥这一优势,将戏剧与互动体验结合,吸引儿童和家长。另一方面,戏剧团体通过长期课程训练,从小培养孩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儿童制作是否意味着浅白幼稚?什么样的作品寓教于乐?听儿童剧场实践者和小朋友剧场常客怎么说。

12岁从实践剧场“戏剧表演课”毕业的邱巧欣,恰好也是戏剧盒首届“Camp-O”青年体验营的营员。她说:“这五天的密集活动,让我和队友接触到创作的不同面向,包括即兴表演,从日常物品中创造音效,肢体语言的运用等等。”

延伸阅读

从儿童课程入门剧场世界

提问比答案更重要?如何搞懂自己是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且表达出来?个人能如何保护和影响环境?艺术类别中以戏剧更能结合文本、音乐、肢体动作和视觉元素进行叙事,富娱乐和教育意义。充满好奇心、爱想象和发问是儿童的天性,本地儿童剧场结合戏剧和互动体验,传达故事寓意之余,也促进家长亲子互动。

蕴含教育意义,似乎是儿童剧场活动的重要任务。在郭践红看来,剧场演出有声音、形体动作等多重元素的先天优势。同时也是亲子节原创音乐剧《小问号和探险家》导演的她,坚持剧场的亲子作品须为本地儿童量身定做,尤其母语作品,必须考量语言程度和成长的文化环境。

在2023年的“Camp-O”青年体验营上,营员一同进行即兴练习。(戏剧盒提供,Zinkie Aw摄)

另一方面,戏剧团体为小朋友开办长期的戏剧课程,让学员在训练中塑造性格品质,从长远看,剧团也能培养剧场观众。

另一方面,早前获颁华族文化贡献奖(团体)的九年剧场,其艺术总监谢燊杰在受访时谈到,剧团接下来将投入制作儿童华语剧。

娜塔莉·亨内迪格受访时谈到,Little SIFA今年首次亮相,因此决定聚焦两家在制作亲子作品上有悠久历史的国际团体。“我们也希望能让本地艺术工作者参与其盛。放眼未来,准备时间更充分时,我们肯定会寻找最好的可能性。”

不谋而合地,实践儿童课程和戏剧盒青年体验营都强调低门槛和互动性,作为年轻群体接触艺术,产生兴趣的门道。

在亲子节上指导《玩:小手拉大手》体验活动的导师洪莉云,多年来在实践剧场的“艺术游戏班”中执教,她主张课程要结合玩乐和艺术成分,内容包括配合音乐节奏的肢体律动,美术绘画或以绘本说故事。洪莉云受访时说:“课程重视母语教育,要求同学们在课上讲华语,也关心小朋友的人格塑造。借由课堂上的活动,让小朋友建立自信,改正缺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在SIFA上呈献“Leonardo! A Wonderful Show About A Terrible Monster”的单位Manual Cinema来自美国,既是演出团体,也是设计工作室和影像制作公司。它善用手作皮影戏、复古投影仪、电影技术和现场音效等元素,在舞台或屏幕上创造身临其境的故事;本次演出结合了上百个纸玩偶、书页、道具和现场音乐,再现了图画书的阅读体验,色彩鲜明,视觉节奏饱满,人物比例妙趣横生。Manual Cinema也追加一场亲子互动工作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纸玩偶动画。

“Dots 2.0”项目的灵感来自彼得·雷诺(Peter H. Reynolds)的绘本“The Dot”。故事讲述一个在美术课上无法画出作品的女孩,自认不是艺术家,于是将画纸留白作为抗议。实际上,下笔的第一颗小点,可能是一幅画作的起点,或开启自我探索和创作的旅程。

素材来自改编故事

邱巧欣从实践儿童课程入门剧场世界,不仅是实践剧场或华文剧的好朋友而已。如今,她会和妈妈或朋友一起进剧场看戏,以近期制作来说,从华艺节、华彩2024、彭魔剧团或焦点剧场,她个个捧场,也在学校参与戏剧学会。

在季度性的艺术节或演出以外,实践剧场也为年轻受众开办循序渐进的课程,4至6岁适合“艺术游戏班”,在肢体律动、音乐、故事和游戏中接触艺术;7至9岁是“故事银行班”,在故事创作中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进一步培养剧场表演的基础技能;10到12岁则可报读“戏剧表演课”,尝试自主创作,表达自我。

与许慧铃联合执导《我的“汪汪”在哪儿?》的戏剧工作者詹文倩,也从事面向儿童的艺术科技开发。她和邬秀丽共组艺术组合“IssyxCher”,与技术开发者一同探索如何让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该团队发想的“Dots 2.0”项目充分捕捉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与想象力迸发的特点,只要面对摄像头摆动身体,就可以投影生成五彩缤纷的图案和线条。这种科技玩法对许多人而言或许并不陌生,而“Dots 2.0”将它放入强调互动和乐趣的儿童剧场,探索更多创作可能。

同样在2024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FA)首次推出亲子节目系列“Little SIFA”。艺术节往年不乏面向家庭观众的节目,例如2019年的“Peter and the Wolf”和2023年的“Humans 2.0”,今年则推出包含三个外国节目的“Little SIFA”。

邱巧欣(图中)从实践儿童课程开始接触戏剧,对剧场演出产生浓厚兴趣。(受访者提供)

SIFA总监娜塔莉·亨内迪格(Natalie Hennedige)说,少儿节目与一般节目最大的区别在目标受众和内容性质。“专为年轻观众设计,这些节目通常包含互动元素和教育成分,以吸引和娱乐儿童,同时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14岁的邱巧欣,打从“艺术游戏班”就开始参与实践儿童课程。除了学习演戏、如何成为一名演员,她也从课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以及表达能力。问妈妈林明沅(43岁,公务员)为什么会让女儿上戏剧课,她说:“学校的华文课以外,巧欣不常接触华语,报读是希望她能在比较轻松有趣的华语环境中浸濡,从玩乐中学习语言。”

2023年,戏剧盒举办首届“Camp-O”青年体验营,将在今年继续举办。体验营为14至20岁的青年而设,邀请本地戏剧、音乐、舞蹈和视听艺术工作者担任导师,带领营员探索戏剧、音乐和形体,希望帮助他们建立崭新且有意义的联系。

由此延伸,儿童制作不意味着它们必须浅白幼稚,如何与儿童的兴趣、想象力与认知能力相匹配才关键。

她说:“长久以来的课程训练,让我对艺术更有共鸣和兴趣,也更有表达自己的信心。”

办体验营走近青年受众

历史悠久的实践剧场以教育起家,从2010年举办首届“华文小剧场节”后,开始认真投入亲子作品的创作,包含儿歌翻唱、绘本创作、音乐剧等跨领域艺术体验,从而提升亲子互动。今年首次推出“百力果华文小剧场亲子节”,特备的四个节目包括剧场演出和体验活动。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曾说,这意味着剧团相关的创造力、人力和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加上观众基础,足够撑起一场亲子节。

提到有趣好玩,就不得不谈到互动性。“玩:泡泡菜!”是百力果华文小剧场亲子节上的体验活动,活动的“初心”在于食物安全课题。为了响应环保,减少食物浪费,实践剧场的咖啡厅兼艺术空间“实堂”持续推广生态环保项目,为“丑食”赋予新生命的社区腌制活动“姑娘泡泡菜”是其中之一。本届亲子节,剧场将活动发展为“玩:泡泡菜!”,让家长与孩子一同腌制蔬果,将料理化为艺术体验和生活教育。

正如邬秀丽说过,“Dots 2.0”也欢迎童心未泯的参与者;儿童故事的乐趣也许在于,它们可爱温馨的故事内容背后,往往保有无穷想象和解读空间。对儿童来说,“The Dot”说的是相信自己,勇于探索;对创作者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鼓励,努力突破经常面对的创作瓶颈和自我否定。

戏剧盒联合艺术总监韩雪梅提到,体验营的重点是通过表演艺术,让青年获得另一种表达自我的语汇。剧团的另一名联合艺术总监许慧铃,则希望营员可以结交新朋友,以新视角审视自己和生命。两人都是2023年度体验营的课程执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