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汤圆在本地较少见,在台湾较普遍。1990年代赖法源到台湾考察当地客家饮食文化时,初尝咸味汤圆,食材有蚝鼓,代表发财;大三元:汤圆、鱼丸、肉丸;咸菜和番茄增添味道和颜色。咸菜是客家人喜欢使用的食材,代表客家的日常饮食文化。他指出,台湾的客家人喜欢创新客家菜肴,比如有水果版的擂茶,大概1990年代推出咸味汤圆。

梁志贤有同感,他说:“时代不同了,以前我们的汤圆从零开始,自己磨糯米粉、煮馅料,有参与感,一家人一起做汤圆,除了象征团团圆圆,也传承传统。我当年会很好奇汤圆的滋味,期待早点吃到,一直会追问母亲汤圆煮好了没。那样吃起来更有味道,有亲戚朋友的味道。现在吃汤圆已没有与家人共创的记忆,365天都可以吃到汤圆,五颜六色,卡通造型的也有,但就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了。”

潮州:生日也吃汤圆

“圆”在华族文化里意味“团圆”“圆满”。元宵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人们吃汤圆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团圆,事事圆满。各籍贯带来各种口味汤圆,软糯的汤圆不仅一味。

白清业小时吃的红白色汤圆是用红糖和姜煮成糖水。(陈斌勤摄)

玉楼行政总厨梁志贤说:“小时候,很难买到糯米粉,印象中那是很珍贵的食材。有时,我们会买糯米再请磨豆浆的邻居帮我们磨成糯米粉。当时通常是在冬至吃汤圆,因为冬至大过年,小朋友吃了汤圆就代表长大一岁,也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后来,我们也在元宵节吃汤圆,但没有冬至那么热闹。搓汤圆是跟亲友邻居相聚的开心时光,大人会摆一张大桌子,六七人围着桌子一起搓汤圆,另一组人则负责烧柴煮一大锅姜汤。以前的汤圆没有馅,小孩一般不喜欢吃,因此姜汤里有时会加木薯和番薯。”

75中国街花生汤业主白清业说,以前家人一起搓汤圆,热热闹闹,“小时候吃汤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小孩也一起玩闹,全身沾满糯米粉,那也是一种乐趣。现代人为了方便多数买现成的,失去了搓汤圆、煮汤圆、吃汤圆让家人团聚的意义。”

此外,他也以本地糕点椰丝糯米糍(Ondeh Ondeh)为灵感,用蝶豆花将面团染成淡紫色,再以椰糖为馅料,制作具本地特色的自家风味汤圆。

福建:冬至与半年节吃汤圆

明天(2月5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华人有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节庆吃汤圆,象征在新的一年,合家幸福美满、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汤圆做法各籍贯不同,福建和广东有糖水汤圆,潮州有“鸭母淋”。

老一辈过节做汤圆,可以盼到儿女回家团聚,就算要自己磨糯米粉也忙得开心。赖法源说,现代人大多不知道吃汤圆的意义,“以前在农村,一家人住在一起,孩子结婚后,父母会加盖房间,从两间到三间、四间,过年过节,孩子一定会回家团圆。现在大家住在不同地方,过节未必会回家,也就没那么热闹了,人情味也淡了。”

潮州人把汤圆称为“鸭母淋”,据说是汤圆过去形状大如鸭蛋,鸭蛋潮州话又叫鸭母卵,故称“鸭母淋”;另外一种说法是汤圆煮熟浮于水面,如同白母鸭浮于水面。它与汤圆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形,鸭母淋比普通汤圆稍微大一点,形状并非全圆而是有个小角。传统做法是每一碗有四个不同馅料的鸭母淋,如绿豆沙、芝麻糖、红豆沙和芋泥。

玉楼的餐单上没有汤圆,但梁志贤曾在情人节做过巧克力、奶黄和开心果口味的汤圆,平时如果食客若有特别要求,餐馆也可准备汤圆。

除了甜汤圆,广东台山人喜欢用各种当地食材烹煮具地方特色的咸汤圆,在冬至跟家人一起享用。比如,台城附近的乡镇,人们会用鸡、腊味、鱼片、虾米、猪肝、瘦肉、冬菇、鱼饼等食材搭配汤圆。

75中国街花生汤的白清业(左)让顾客在花生汤和红豆糙米里加汤圆(右)。(陈斌勤摄)

随着时代变迁,吃汤圆的意义也已改变。

广东人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新加坡富丽敦酒店中餐馆玉楼行政总厨梁志贤是广东人,自小在家吃姜汤汤圆。他说,一般传统汤圆会用黑芝麻、红豆和花生为馅料,搭配姜汤。广东人喜欢喝糖水,尤其是杏仁茶,于是他想到用南杏、北杏和龙皇杏制成杏仁茶,搭配汤圆。

相比不同籍贯的汤圆习俗,白清业说,福建人和广东人的汤圆较相似,主要是煮姜汤糖水,有时会加红枣和龙眼干,姜是为了驱寒和增添香味,潮州人平时会吃“鸭母淋”甜品,“以前,平日没有人卖汤圆,只有潮州人卖‘鸭母淋’配班兰叶糖水,当作日常甜品,其他籍贯一般在冬至才吃汤圆。”

客家人的汤圆有甜有咸。梅村酒家创办人赖法源说,客家人通常在冬至和元宵节吃甜汤圆当甜品,汤圆没有馅料,配白糖煮的糖水吃,这个吃法自宋朝开始,历史悠久。以前的务农人家会自己磨糯米粉,他回忆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把糯米泡隔夜后,磨成糯米浆,制作汤圆。

喜来登酒店中餐馆李白的执行主厨钟耀明是在在香港出生的潮州人,他每次回香港,母亲一定会为他煮姜汤汤圆,还要加两个鸡蛋,代表聚财气和团圆。自小,他们家吃的汤圆有白色、红色和黄色,他说,除了过年、冬至和元宵节,潮州人也喜欢在生日吃汤圆,代表快高长大。汤圆是他最喜欢的甜品,平时在外用餐后,喜欢点上一碗汤圆。他发现,市面上卖汤圆的以前比较少,现在餐馆和甜品店都有卖,而且几乎各种糖水甜品都可加汤圆。

梅村酒家每年元宵节和冬至都会办聚会,请熟客、亲友,以自助餐方式招待他们品尝招牌客家菜肴,吃传统甜汤圆,分享客家饮食文化,还有讲座、唱客家山歌,全天有近百人聚集一堂。

广东:咸汤圆具地方特色

梅村酒家的赖法源同样难忘以前吃汤圆的情景,他说:“外祖父母住在农村,每年只在冬至和元宵节可以吃到汤圆,以及其他佳肴。外祖父母会杀鸡、杀鸭,煮酒糟鸡、红焖猪肉等,饭后有橘子汽水喝,甜品就是汤圆。亲戚都回来团聚,四五个家庭,五六十人一起庆祝,非常热闹,大家吃汤圆吃得特别开心。”

餐馆李白有一道擂沙汤圆,是一种流行于上海的传统甜品,属于汤圆干吃,将带馅汤圆煮熟,外滚花生粉而成。钟耀明说:“1990年代,我第一次在新加坡的利苑中餐馆吃到擂沙汤圆,它当时只卖这一种招牌甜品。以前,传统的擂沙汤圆会在黑芝麻馅里加猪油,味道甚好,但现在大家注重健康,就不再加猪油了。”此外,李白有红豆汤、杏仁茶等,食客都可选择加黑芝麻汤圆,也可要求师傅烹制姜汤汤圆。

花生汤是福建人的传统甜点,花生汤加汤圆,又是另一番经典滋味。位于麦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的75中国街花生汤,长久以来卖三种甜品:花生汤、红豆糙米和豆爽,摊主白清业每天凌晨三点到摊位熬煮花生汤,花四五小时将花生熬出汁,香浓绵密的花生仁入口即化。后来,他想到结合汤圆,让顾客选择在花生汤里加黑芝麻或花生馅料的汤圆,成了人气口味。

梁志贤难忘儿时跟亲友一起搓汤圆的热闹情景。(龙国雄摄)

客家:汤圆里加咸菜

汤圆不仅是美味的节日美食,对许多人而言,还包含了家的味道。

餐馆李白的擂沙汤圆与姜汤汤圆。(陈斌勤摄)
赖法源每年元宵节和冬至都会在梅村酒家办聚会,招待亲友熟客品尝客家菜肴与传统甜汤圆。(龙国雄摄)
汤圆是钟耀明最喜欢的甜品。(陈斌勤摄)
梅村酒家创办人赖法源制作的客家甜汤圆。(龙国雄摄)
梁志贤以椰丝糯米糍糕点为灵感,用蝶豆花与椰糖制作具本地特色的汤圆。(龙国雄摄)
客家咸汤圆里的大三元包括汤圆、鱼丸、肉丸,也加了客家人常用的咸菜。(龙国雄摄)

客家则有甜与咸汤圆,同中有异。圆滚滚的小汤圆,寄托了人们最朴实的情感,人们在冬至和元宵吃汤圆盼一家团圆。随着餐馆和甜品店都有卖汤圆,超市也可买到冷冻带馅的汤圆,如今大家几乎每天都可吃汤圆,老一辈人在商业化时代感叹传统节日味渐淡,缅怀与家人搓汤圆的旧时光。

以前,白清业一年吃两次汤圆,就是冬至和农历六月十五“半年节”拜祖先时。他记得祖父母年代会用粘米粉制作汤圆,吃了比较不会胀气,比糯米容易消化,但口感没有用糯米粉做的有嚼劲,大概1980年代开始才流行用糯米粉做汤圆。

钟耀明自小家里吃的姜汤汤圆会加上两个鸡蛋,代表聚财气和团圆。(陈斌勤摄)

白清业说,他小时候吃的是不包馅料的白色和红色汤圆,搭配用红糖和姜煮成的糖水,对福建人来说,冬至大过年,冬至天气偏冷,因此糖水加了姜可驱寒。中国南方人通常在冬至吃汤圆,北方人则是在元宵节吃元宵,大概是近10年,越来越多人也在元宵节吃汤圆。俗话说,“逢十五,北元宵,南汤圆。”元宵和汤圆略有不同,元宵用干粉滚制而成,馅较小,粉较多,煮出来很实在;汤圆则是用糯米粉烫揉后的湿粉做成,通常馅较大,口感柔软细腻。

儿时的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