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力部2024年3月发布的《2023年职位空缺》报告显示,本地工作市场中47.3%的职位是新设岗位,是人力部自2018年展开职位空缺调查以来,该数据的最高值。这意味着,2023年的毕业生步入社会求职时,会发现近半数的职位是前所未闻的工作。
曾安乐过去三个月里投出近80份简历,参加过五六个面试,最后找到一份数据分析师的工作。他说自己更看重工作岗位的职能,而不是进入哪个行业。“我喜欢数据分析这门学科,并希望在工作中进一步磨练我的技能,可以在不同行业转移的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
“另一个思考方向是,人有哪些价值是机器和技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我想首先,技术手段无法像人一样去管理团队,包括察觉员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通过语言来激励员工等等。再来是一些具有情感维度的工作,这不一定是很高端的技能岗位。比如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熟悉的餐厅,怀念的味道,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些高度个人化或者具有情感价值的核心元素,就比较不会被技术取代。”
杨茵茵说:“一方面,AI技术还在继续释放潜力,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比如针对大语言模型的提示工程师(prompt engineer),还有针对人工智能应用的AI伦理师等。以AI伦理师为例,这个职位对技能的要求是跨学科的,需要伦理、法律、社会学以及对AI技术的了解。虽然目前AI伦理师这样的职位还没有在新加坡出现,但随着AI科技的广泛应用,相信政府或学术机构都会越来越重视科技的伦理问题,因为科技最终还是为人服务的,就会牵涉到很多跟人的行为关系相关的课题,以及规章制度的设立。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新方向,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工作的门槛会越来越高,需要更综合性的专业和思辨能力。
另一个全部受访的求职者都提及的重要趋势是“终身学习”,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再限于学校和专业范围内。李昭逸2021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如今在金融科技公司任产品经理。他在校期间就参加各种讲座、工作坊、实习和管理培训等项目,了解商业拓展、产品管理、管理咨询甚至机器人等领域的知识,逐渐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2024年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博雅英才工程课程(Renaissance Engineering Programme),同时获得工程科学学士(主修计算机科学)与科技管理硕士学位的周洁颖说,自己更在乎工作内容多过加入哪个行业。“尤其作为第一份工作,我更在意我学到了什么技能,是否有好的转型机会(exit opportunity)。”周洁颖说:“出于双学位的背景,我比较喜欢同时有技术性和管理性质的工作。不过现在看来,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在朝科技化发展。
“比如说一个管理型岗位过去可能不太需要懂技术,但现在也需要对AI有一定的认知和使用能力。我曾经在咨询公司实习,传统咨询业是要求你对一个商业案例提出独立的思考分析判断,而在我实习的时候,就会被要求使用ChatGPT、Copilot这些AI工具来辅助我制定方案。我现在日常编写软件,AI工具可以帮我检查修补,帮我省很多时间。”
“终身学习”之必要
听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测评师”“AI伦理师”吗?这两年出现的新工作前所未闻。受访的应届毕业生把“终身学习”,掌握跨行业技能视为安身立命之本;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提醒,AI颠覆传统劳动力市场的趋势不可挡且不可控,人类须要提前思考应对方案。
总部位于英国的全球招聘公司米高蒲志(Michael Page)亚太区合伙人杨茵茵拥有超过15年的招聘经验,她进一步指出:“新兴职位主要围绕数据分析、网络安全、可再生能源、医疗科技等领域发展,当然也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关的职位。这与企业的需求、政府的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密不可分。”
杨茵茵说:“人工智能和机器替代简单重复的工作是正在发生,也是会持续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今天街上跑的运营车辆都是无人驾驶,那么我的对话将完全不一样。但目前在中国在美国,无人车都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也为我们赢得一些宝贵的时间,思考该怎么做才能保住未来的饭碗。”
2024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科学与分析专业的曾安乐,面试过最新颖的岗位是本地一家银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测评师”(Generative AI Evalutor)。“据我了解这份工作是训练银行的聊天机器人,干预机器人与客户的实时沟通,并通过现实场景优化聊天机器人。”他说:“虽然岗位名称很新,但工作本质还是基于数据、统计、编程等知识,因此毕业生面对并非‘断层式’的新工作岗位。”
李昭逸还跟朋友联合创办“Sage”知识分享公益平台,已帮助超过500名年轻人建立导师关系(mentorship)并获得在教育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私人化建议,这个项目还在与多个民众俱乐部和青年联络会深化合作中。
杨茵茵说,在毕业生的招聘市场中,雇主其实看重态度多过专业技能。“因为刚毕业的学生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你的心态是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了,是没有办法跟上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哪个行业。
“不同于中高阶层的招聘需要拿来就用,企业在决定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一般也做好了投资一段时间培养人才的准备,所以雇主会更在意你是否有愿意学习的态度、持续学习的能力。此外还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对本专业以外领域的兴趣。因为把职业发展放长远来看,你学的专业可能只是你的主要就业方向,但随着年资的增长,很多技能是要跨领域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在管理岗位更加重要。所以我觉得如果你今天是学计算机、数据等技术专业的很好,如果不是也不用太担心,只要你具备持续学习的心态,很多技能是在工作当中学到的。”
关于这两年不断传来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裁员的新闻,杨茵茵说:“以全球范围来看,很多大公司包括科技公司在裁员这是事实。但我们行业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很多公司是一面在裁员同时又在招聘。他们裁掉的是简单重复、比较低技术的职位,而缺口就是数据、网络安全等方向,甚至是跨学科跨行业的人才,这些都印证了企业转型,工作岗位升级的大趋势。”
重视具行业转移能力技能
根据几位受访者的描述与分析,技术发展尤其是AI的强大能力一方面淘汰相对低端的工作,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岗位。目前看来,人类与AI正处于一个混合(hybrid)工作的阶段,从整体看,AI作为辅助工具极大提升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但在这“蜜月期”后,AI技术对人类劳动形态的颠覆性影响也是完全可预见且又不可控的。比如在中国、美国的一些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进入商业试运营阶段,直接威胁到计程车、私召车,甚至快递、外卖等行业的从业人员。
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余刚扬副教授指出:“人们可能很容易联想到AI工程师、AI产品经理等直接由AI技术催生的岗位,但事实上许多行业的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的工作职能也在AI技术的影响下转型升级。从人力部的报告来看,目前AI技术直接催生新岗位的潜力还没完全释放,但必将是大势所趋。”
杨茵茵阐述,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在供应链优化和多样化方面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因此带来新兴技术和管理制度的需求;而本地政府坚持以数字化转型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智慧国愿景,也创造了大量科技相关的新兴工作。
“我还通过线上课程提升技能,比如我刚刚从一个软件工程训练营毕业,增强技术开发这方面的能力。”李昭逸说:“网上有很多科技相关教育资源,我鼓励所有人都去探索一下。像美国湾区一直走在科技行业前沿,有很多好的点子和行业实践可以从中借鉴参考。”
加之生成式人工智能近来在文本、图像、视频、音乐等领域的井喷式发展,人们不免担忧,现有教育体制该如何为未来且未知的岗位培养人才,并在算力强大的人工智能(下简称AI)面前,保住人类的饭碗?要冷静、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究竟有哪些新设岗位?”这个具体问题入手。
跨学科知识和思辨能力保住未来的饭碗
“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转型和重组。当下很多企业都面临成本上涨的国际性挑战,寻求新的技术、能源、方式去做生意,希望拓展利润空间,因此造成新型人才的缺口。比较显著的就是数据科学方面的岗位,企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优化运营。网络安全、能源方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