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的晨光下, 花踪文学之旅启程, 从一端,驶向相望的另一端。
王璐琼《跨越那座桥》
拥抱一些热爱文字的身影, 在静默的目光中点燃彼此, 如微光潜伏,在心底跳跃。
第一次参加花踪的体验很微妙,在座听众都有着不同身份,从出版社的工作者到学生。台上站着的有青年作家和文坛大前辈,台下有抱着作者梦的同龄人,薪火相传好像被具像化了。一天见到了这么多世界各地来的马华文坛作者,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多样性。有着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我们用着同一种语言交流了起来,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听着各位作家呼吁大家写自己喜欢的,突然就感觉作为字食族的一员,每次动笔时的苦思冥想都是多余的,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既然表达就要尽情表达自己,这样就突然就有了更多写作的勇气。——董涵瑞
能在短短一天听遍文学的四大门派的名家智慧,我真的感觉自己占了个大便宜!而我收获的不止于知识,还有珍贵的感情。我找到了一群精神世界充裕的灵魂,能够与之同频。很感恩《联合早报》编辑等各位前辈带我们去这次的文艺营,还全程照顾我们,与我们笑闹。——何陈沁蕊
感谢有这次参加花踪文艺营的机会,让我对文艺有更全面的了解,了解不同作家的视角和对写作的看法。这个机会也让我接触到具有新马两国特色的南洋文学作品,而对此产生了兴趣。接下来的字食族作品当中,我也会尽可能运用我所学到的技巧和启发。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纪雅涵
获奖者的言辞似星辰般洒落, 讲座接连如浪潮般袭来, 问答的回响如烟花, 在午后的白昼里层层绽放。
编按:《联合早报》是今年《星洲日报》花踪文艺营的协办伙伴,以此契机,《早报·副刊》学生专栏《字食族》作者共赴文学盛宴。清早出发北上,夜幕落下南归,青年作者用100字分享此行收获,还有一首小诗纪念。
如果要给这次旅行取一个名字,我会叫它《我与文学》。因为我学校的朋友兴趣比较广泛,很少有喜欢文学的,所以我也很少能够感受到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环境。但这次的旅行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包括老师们的演讲以及奖项本身。听到那么多老师兴奋地讨论文学,真的很美好。我感受到了某种共鸣,也让我自身的目标明确了些。——何陈思蕊
直到月牙缓缓升起, 巴士染上一身月光, 轻轻地,将旅人送回—— 那个各自守望的,遥远彼岸。
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从小到大在士古来生活,又作为宽中生,我的足迹竟从未在南院门前经过。当天是我首次去到南院,首次望见南院漂亮的大门,而带我来到这里的,是因为我在早报的写作。那一刻只感觉缘分十分奇妙,也谢谢编辑们的筹划。——曾伟杰
延伸阅读
首次参加花踪文艺营暨新秀奖颁奖礼,让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能和这么多热爱写作和文学的前辈及新朋友聚在一起,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平时在生活中常被视为“无用”的文学,在这里却显得格外珍贵。这样的氛围很特别,是在其他地方难以感受到的。——李画扬
这次参加花踪文学营,有幸聆听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的分享,内容涵盖了多种文体——诗歌、散文与小说。除了见到仰慕已久的作家,让我感叹“文如其人”,我也被初次见面的作家吸引,产生了想阅读他们作品的冲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观众提问“如何判断一篇好的散文”“如何知道自己在进步”。这也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想自己是否有在进步,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写作的意义。可作家们都说,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许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探索,而我正在探索的路上。——高静娴
距离文学营还有10天,我才发现地点不是南洋理工学院,而是在新山,不过好在最后不须要起早贪黑。通过花踪文艺营,我有幸认识了很多新马一带作者,看见他们创作的初衷。感谢花踪文艺营,让我重新看到南洋文学作品,也让我在食堂的角落,结识了一只小三花猫咪。——俞坤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