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黄金纯度的同时,打金师傅的手艺决定了金饰的美观与质感。1980年代黄金期,新加坡珠宝业蓬勃发展,彼时香港市场接近饱和,大批打金师傅从香港来本地发展,也把精湛手艺带到新马一带。如今本地打金师傅多已上年纪退休,本地年轻人因为这行辛苦赚得少,入行兴致不高,多是请外地人填补空缺。
说起本地金铺行业,小印度一带的金店是独特的存在。“华人只有逢年过节、过大礼时买金,印度人任何时候只要有钱就买。他们传统里就有对黄金的热爱,认为金是最保值的东西”。大联金庄老板罗传秋说,他1972年入行,先是在小印度一带的金店打工,1980年代开了自己的店经营至今。
学徒时期许珂菘也受过伤,有一次因为调配比例不对,药水爆炸喷到脚,整只腿变紫。从小家里穷,许珂菘11岁就到金店拜师学艺,熬了七年每日端茶倒水,师傅才决定把手艺交给他。选择电金也是考虑到不会被机器取代,必须要人工完成,日后总能找到工作。问他坚持下来的理由,“赚钱啦,有钱就不会挨饿,家人能过上好日子。”
在华人金铺步入传统行业,面临转型之际,开在小印度的金铺因为文化传统的加持,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常青树”,也因此成为我国金铺行业史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 24K/18K/916:K作为黄金纯度的计算单位,是克拉的缩写。加工黄金时为提高硬度,会熔合不同比例的银、铜等作为合金。市面上纯度最高的是24K金含金量99.99%,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足金”。18K指含金量75%的黄金,是比较理想的珠宝使用成色。916是指22K金,含金量91.6%。
- 车花:在金饰上用车刀雕刻出花纹,或各种优美的线条和图案。
- 镀金:利用电解原理将镀金金属和被镀金物体放在电极两段,接通直流电后,阳极金属会氧化失去电子,通过溶液分解后在阴极还原,并积聚在物体表层,完成镀金。电镀的主要用途是防止金属氧化、锈蚀或提升光泽度。
打金师傅手艺难寻
对于黄金金庄珠宝行老板贾治忠来说,确保黄金品质是经营的成功之道。“我们所售卖的每一样黄金饰品,都经过新加坡贵金属验证局验证,有质量保证,顾客买得安心,以后不仅能保值,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随时卖出。”
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金铺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牛车水的桥南路一带当年是金店集中地,老字号如宝光斋、天成、金宝芳、利丰行、安昌、永昌、金联丰、恒珍等,如今有些继续营生,但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
从传统金铺走向时尚珠宝店,何乃全坚持从设计、经营、管理三方面与时俱进。“以前卖首饰,因为是批发量产,设计基本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现代人戴首饰就像穿衣服一样讲求独特设计,不希望出门看到对方佩戴同样款式首饰而感到尴尬。所以我们就在款式上做不同的尝试,也注重设计背后的故事,传递一种个人化的表达。”
金属验证并非强制性,属于自愿行为,店家为确保金饰质量有保证,会主动联络验证局检验。经过检测的金饰包含三种印记标志,即金饰商标志、验证局的狮头印记和黄金纯度,一来保障消费者权益,确保凡经过检验的都是成分纯正,足斤足两的饰品,二来商家从源头进货经过检验后可放心售卖,借以提升新加坡的国际交易信誉和地位。
做生意讲求诚信,金铺买卖更是如此,诚信是立住“金字招牌”的不二法门。早年新加坡经济不稳定,大家买金保值,然而肉眼无法鉴别黄金纯度,许多买家为此被奸商欺骗,买到不足金的首饰。为确保金饰业的公信力,在金钻珠宝商会及商家的倡议下,1980年设立新加坡贵金属验证局(Singapore Assay Office),并与标新局一同设立新加坡黄金纯度的标准。
伴随行业转型,如今许多金庄、金铺主营珠宝生意,名称也发生改变,反映市场需求的改变。位于桥南路251号的安昌珠宝,前身是安昌金铺,1936年由何耀平创办,1980年代起由儿子何乃全接手。作为新加坡金钻珠宝商会会长,回顾行业变迁,何乃全说:“在过去几十年里,金铺要生存下去就要跟着时代改变,很多东西不能照原来的方式。”
行话
印度人非常钟爱黄金,在他们的风俗习惯中,打从诞生之日起,黄金就是陪伴日常的宝物。无论过年过节、庆生、结婚都少不了黄金。女生为了美观日常佩戴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逢年过节或出席宗教仪式,更少不了佩戴金饰,以示隆重。
87岁的刘巨坤在天成金铺做了73年,14岁开始在店里当学徒,跟师傅学打金,后来被调去柜台当销售,一直做到今天。
罗传秋介绍,在小印度做金店生意的早期主要以华人为主,后来本地和海外来的印度人络绎加入,目前印度人与华人商户的比例约五五开。竞争激烈,商户之间开始打价格战压低金价,希望薄利多销,让人感叹生意不好做。“相比之下熟客还是喜欢跟华人商户买东西,比较公道信誉好。”
据了解,冠病疫情下为对抗通货膨胀,不少民众选择卖金套现。新加坡贵金属验证局近期开放检验服务给公众,凡家中有金饰要典当,可以拿去检验局做纯度和成分报告,收费50元。
张益泰(55岁)入行三十多年,目前是安昌珠宝的打金师傅,主要负责修改尺寸、订做等。他介绍,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打金的行当细分成不同手艺,并非一个人做所有步骤,做项链、镶石、雕花都是各司其职、各有专攻。“可以说是十分精细小众的行业,所以要找到做某一种手艺的师傅更难。”如今金铺数量少了,很多店家也不请打金师傅,有需要修改的订单直接寄回工厂,等待时间比较久。
迎合时代经营革新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黄金扮演着不同角色。刘巨坤说早年大家喜欢买金,当时的人穷,也没有太多投资知识,只知道黄金保值,尤其是战争期间货币不流通,随身带着黄金走到哪里都能用,买金成了一种储蓄习惯。加上那时在政府管制下不能买金条,人们主要通过买首饰保存黄金,从大户人家到苦力、小贩、打洋工的妈姐,都有买金饰的习惯。“工人买了金链穿在一条布袋里,别在裤带上,每天随身戴着怕弄丢。平时跟人一起睡大通铺,也怕被人偷。”
刘巨坤忆述,早期开金店的以广东人居多,按籍贯喜好各有不同。婚嫁离不开黄金首饰,四点金源自潮州人习俗。广东人偏爱寓意吉祥的龙凤镯,福建人喜欢以三条金链结成的三丝镯,娘惹偏好金腰带、脚镯、上衣别针等。对于金铺的称呼也有不同,潮州人的传统金店以“斋”“庄”命名,广东人的金店则叫“金铺”。
华人一直有买黄金首饰投资保值、送礼或自己佩戴的传统。在投资工具选择有限的年代,只要有余钱人们会买金保值。和许多传统行业一样,金铺业与时并进,不断借助科技技术、现代化管理和市场行销,转型经营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在看得到的未来,金饰仍有价有市,但本地金铺业已面临很少年轻人愿意吃苦学艺,打金手艺难求的局限。
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许珂菘(33岁)是难得的年轻一代,主要做药水洗金,又称为电金术。通常是首饰制作的最后一步,去除覆盖在金饰表面的氧化物,使其绽放光泽。学习配制药水并非易事,强酸性溶液如硫酸等操作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联合各家制定行业标准,1939年新加坡金钻珠宝公会成立。据内部刊物记载,创立初期会员有三十多家,以金银铺占大多数,金庄次之。到了1980年代,有300多间金庄散布全岛各个角落,以大小坡最为密集,其次是商业中心和组屋区。
【本文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印度黄金文化加持
信用撑起金字招牌
经营模式正在转型,通过做网店和经营社交媒体接触年轻人,组建运营团队负责拍照、做创意。管理模式上,四年前引进RFID射频识别技术,借助科技提升点货效率。在这之前金店一直都是人工点货,为避免金饰晃眼查错数量,员工会用牙签一根根分开数点,费时费力。如今在金饰吊牌里植入芯片,一经扫描能点算清楚,屏幕上显示数量与柜台销售数字同步,库存清晰可见。
疫情笼罩的两年半里,罗传秋原以为生意会走下坡,没想到一解封人潮又涌进。“那时不能出国,人们有闲钱就拿来买金,生意旺到工厂都来不及赶工。印度人买金的能力比华人强,他们的观念是即便家里已经存了很多,还是要买来投资,孩子出嫁要给很多聘礼,总有一天用得上。”
华人买金喜欢福字、囍字或雅致的设计。印度人中意的款式则不同,多喜爱花卉动物、神像、宗教符号“唵”(om)等,兼具宗教色彩。也有印度回教徒或马来人买金,偏爱素净的款式。华人对于金的喜好一直改变,近年流行戴白金、玫瑰金,但印度人只信黄金,含量高、成分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