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国际媒体对谷爱凌的报道就不那么温暖了。“谷爱凌热”席卷中国后,围绕她的争议被重点关注,归化中国的谷爱凌是否还保留美国国籍?她是否对美国忘恩负义?

他写了一篇题为《丑闻vs烤鸭:冬奥会中外记者报道方式的“平行宇宙”》的采访侧记。据这名记者观察,上周六北京冬奥会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有12个用英文提出的问题,其中11题与俄罗斯花样滑冰明星卡米拉的药检风波相关。

这名记者总结,短短一小时的发布会,完美概括了“奥运泡泡”中两种平行的冬奥会报道方式。中国以外的媒体记者,向国际奥委会发言人提出一些让人窘迫的问题,询问哪里出错;中国国内记者则关心所有进展顺利的事情。

相较而言,国际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则更习惯寻找问题、揭露丑恶,用批判和检视的心态看问题;它们对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中国,也更倾向于采取严苛的眼光加以审视。

这名15岁的花样滑冰选手去年12月25日被查出药检呈阳性,该消息在俄罗斯奥运队上周夺得花滑团体金牌后被披露。这起兴奋剂丑闻,成为冬奥会上外国记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同场发布会上,也有七个问题用中文提出。据这名记者观察,这些问题都关于其他话题,例如:运动员们最喜欢吃什么,冬奥村一天消耗多少只烤鸭?很多运动员赛出好成绩,打破很多奥运纪录,是否跟奥运村各项保障有关?

中外媒体都有各自的目的,两者也都有各自的局限。中国媒体希望呈现一场成功的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东道主的热情、好客;并通过年轻一代运动员在中国本不擅长的冬季项目中,自信和坦然地与国外顶尖选手较量,烘托出中国平视世界的姿态。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中国媒体也承担歌颂正能量的任务,必须通过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分别呈现的冬奥会,乍看之下让人很错愕,到底这是不是同一场冬奥会?

出色的运动能力、模特般的外表、出众的口才和情商,让谷爱凌在中国成为媒体的宠儿。媒体豪不吝惜对谷爱凌的赞美,这名归化选手在冬奥赛场上的一举一动被深度挖掘,连边等成绩边吃韭菜盒子的画面都被争相报道。

谷爱凌的个人生活也没有被放过,这名“学霸”曾在北京教培机构聚集地海淀黄庄学奥数,每天睡觉10小时等,都是中国媒体的报道素材,甚至连谷爱凌的姥姥曾是中国交通运输部的退休干部,都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

事实上,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观察中国的视角、对中国的认知,以及对与中国相关事务的评判立场一直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中西方高度对立下举办的这届冬奥会中,变得更鲜明。

国际媒体也不约而同留意到一部分网民对这名滑雪天才的另一种情绪。谷爱凌的Instagram帖子中,有网民质疑为何她享有特殊待遇,能自由使用需要“翻墙”才能登录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谷爱凌则答复:“任何人都可以下载VPN,它在App Store上是免费的。”这条回复后来被删除,但相关讨论的截屏在中国社交媒体被传开的事,成为这几天国际媒体关注的话题。谷爱凌也被质疑游走于中美之间两头通吃,享受美国的自由和资源,获得中国的商业价值,是一名享受特权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中国媒体努力宣扬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简约,高调称颂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展示“中国人的浪漫”;国际媒体则关注围绕冬奥会的新疆人权争议和外交抵制,以及人造雪等带来的环境问题。

虽然没有身处发布会现场,但这名同行在侧记中所描绘的场景,完全在想象之中。北京冬奥会从筹备到开幕,中外媒体的报道中,这样的平行世界无处不在。

中外媒体对冬奥会现象级人物——代表中国参赛的滑雪运动员谷爱凌的报道,也同样行走于两个平行的世界。

一名采访冬奥会的《纽约时报》记者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冬奥会闭环中,中外记者仿佛游走于两个平行的世界。

平心而论,无论是冬奥村里受欢迎的北京烤鸭,还是冬奥会面对的种种争议,其实都是北京冬奥会一部分。中西方媒体视角中的中国,也常常像它们所报道的冬奥会一样,仿佛处于平行的世界,但又都展示了各自眼中的真实,只是这些真实犹如盲人摸象,所摸到的仅仅是庞大和复杂中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