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分析认为,中国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加速开放边境,部分原因是为了在2023年良好开局,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刺激中国经济在2023年复苏。

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后一个放弃清零、走向与病毒共存的大国,其疫情发展与边境开放将牵动全球疫情的走向。在两个多月内迅速向世界敞开国门,不意味着过去三年来中国与外界防疫政策的鸿沟会在一夜之间消除;防疫步伐长期与外界不一致的中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与世界接轨。

这场吹风会于星期四举行,现场氛围与中国官方一般的记者会明显有别。地点不在大型的新闻发布厅,而是在一个小型的酒店会议厅;专家代表和几十名记者之间未隔着舞台或长桌,会议厅里只摆放了椅子;出席吹风会的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疾控中心代表与记者之间,只有一两米的距离。

中国宣布放宽出入境防疫政策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的关注显著提升。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相继宣布将加强对中国旅客的入境防疫措施。美国官方也提出对中国疫情信息缺乏透明度的担忧。

全球过去三年来经历了疫情对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带来的重大冲击,各国在中国开放边境之际必然会步步为营。要消除各国顾虑,中国必须以实际行动向外界展现官方的疫情管控能力、政策稳定性,以及信息透明度。如何平稳有序地开放边境、融入已经与病毒共存已久的外部世界,将是中国在2023年面对的第一道习题。

在星期四(12月29日)的记者会上,有记者追问中国呼吁各国防疫措施应“科学适度”,是否指某些国家采取的措施不“科学适度”。即便面对记者引导性的提问,汪文斌仍未直接批评美国,只重申了中国的立场。

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外交部曾多次强烈批评美国政府抹黑,并敦促美国停止对中国的“无端攻击指责”。相较之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过去三天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有关美国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旅客加强入境防疫措施的提问时,都没有直接点名美国,而是呼吁“各方科学抗疫、携手共进”、“各国防疫措施应当科学适度”。

星期二(12月27日)中国官方密集宣布放宽出入境政策当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在京外国媒体发出一场疫情吹风会的邀请。

中国官方过去几天的表态力图回应这两大关切,一方面尝试说明中国的政策方向,安抚投资者对中国疫情走向的担忧;在外交方面,则谨慎避免中美围绕疫情的交锋再次升级。

显然,中国官方在宣布放宽出入境政策之前,已经做好回应外界质疑的准备。

中国在疫情问题上调整姿态,与目前面对的经济形势不无关系。面对今年疲弱的经济,12月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并为外商赴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不过,中国外交部过去三天对疫情问题谨慎克制的回应,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别于以往的吹风会安排都显示,中国在这波疫情中力图展现较开放与温和姿态。

中美在中国新一波疫情中再次出现交锋苗头,难免令人联想起疫情暴发初期,中美就疫情溯源问题针锋相对的局面。

当时,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把冠病称为“中国病毒”,美国提出冠病病毒可能来自武汉病毒所的质疑,中国则反击称应调查美国的德特里克堡生化实验室。

除了开放边境,投资者也高度重视中国商业环境的稳定性,包括希望官方减少疫情中的变数,以及降低中美竞争对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

现场没有制式化的提问安排,记者发问题数不受限制,专家代表对记者的提问几乎有问必答。即便面对外媒对中国官方疫情死亡数字不可靠、开放速度过快等尖锐问题,出席代表也以平和态度尝试说明中国的防疫政策,并阐明中国的立场。

如今美国对中国疫情再次高度警惕,有舆论担忧中美围绕疫情的交锋可能再次升级,破坏11月中美元首会晤后稍微趋缓的中美关系。

中美围绕疫情的尖锐分歧,是两国关系螺旋式下滑的导火线之一,也使中国采取越加强硬的外交立场,加剧两国的紧张关系。去年8月美国公布冠病溯源报告摘要,美国情报机构无法对病毒起源得出确切结论,中美在冠病议题上的舆论战才得以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