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大熊猫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中国随之停止赠送大熊猫,改以租借的方式延续熊猫外交。这时期大熊猫身上增添了经济价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招财猫”;当时海外动物园每月租借一只熊猫的价格约为5万美元(约6万6000新元),大熊猫也给所在动物园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熊猫外交进入第三阶段的加速期。由于大熊猫的栖息地在地震中严重损毁,中国约60只大熊猫必须寻找临时的寄养处,中国对外租借的熊猫因此迅速增加。地震发生前一年,共有11家国际动物园租借熊猫;到2014年春天,这个数字增至18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则认为,熊猫外交已进入衰落期。他说,熊猫外交与许多其他公共外交一样,其中一个考量是建立好感,或作为国与国关系的象征,吸引民众的正面注意力。但民众的注意力有限,公共外交要靠新鲜感。“熊猫外交”进行多年,已经开始失去特殊性,加上中国近年与多国发生摩擦,因此熊猫外交已经没有办法以往的效应。

1972年4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逊完成历史性破冰访华之旅两个月后,尼克逊夫人帕特在美国国家动物园为刚到美国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举办欢迎仪式。 

在1970年代至2010年代,大熊猫与西方领导人合影的画面在西方媒体中并不少见,尼克逊夫人帕特、英国前首相希思(Edward Heath)、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政要,都曾与熊猫亲切合影。但这样的画面在2018年以后变得极为罕见。 

1972年中美关系逐步迈向正常化后,中国把熊猫外交的施展对象扩大至美欧等西方国家,以此推进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突破冷战时期的西方围堵;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日本、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都曾接受中国赠送的大熊猫。

例如,中国—亚细安自贸区2010年启动后,中国在2012年和2014年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租借熊猫,也在2010年后延长了泰国熊猫的租借期限。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外交从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到今天的“敢于斗争”,一些外交官不避讳地自称“战狼”,加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外界开始质疑越加强硬的中国,能否继续通过熊猫外交塑造亲和友善的形象?在各国对中国越加防备的背景下,熊猫外交是否已经走向衰落? 

富布赖特项目学者塞琳娜(Selina Lee)和高级研究员雷蒙娜(Ramona Li)在《外交政策》杂志的分析文章中警示,这类视觉速记的表达方式有效但也很危险。它们倒映出美国在中国被刻画的方式,例如《中国日报》的漫画也常用美国山姆大叔或自由女神来刻画美国的负面形象。这种视觉速记方式和前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做法雷同。

帕特的预言果然成真,玲玲和兴兴成为中国最标志性的熊猫外交案例,也开启了熊猫外交数十年的黄金期。1957年至1984年间,中国共赠给九个国家23只大熊猫;目前至少有60多只大熊猫“外派”到18个国家的动物园。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分析,美中竞争升温、中国内部国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与外界资讯流通的限制,很容易让一些原本可能不是很特别或起眼的事件成为大众发泄情绪的焦点。这类较激烈的情绪,不但会加深中国在国外的强硬形象,也可能减少中国政府处理对外事务的弹性。

《熊猫国度》作者、加利福尼亚圣玛丽学院历史学者松斯特(Elena Songster)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研判,中国的熊猫外交策略过去非常成功,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国家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过去十几年来,中西视角下的大熊猫形象分歧日益扩大。在中国,熊猫是圆润可爱、穿上坚硬外壳的冰墩墩;但在西方媒体中,熊猫的形象已渐渐变成是浑身肌肉、巨大霸道的专制主义象征。 

2017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后,中美关系开始螺旋式下滑,两国贸易战2018年开打。作为中外友谊象征的熊猫外交在欧美国家陷入尴尬处境,一阵大熊猫回国潮开始引发关注:2017年和2019年旅居美国的宝宝和贝贝先后回国;备受争议的丫丫,以及旅日大熊猫香香、永明、樱滨、桃滨今年都已回到中国。今年租借协议将到期的大熊猫,还包括马来西亚的谊谊、升谊,以及在英国的阳光和甜甜。

“召回”大熊猫以表达强硬外交立场

2008年后熊猫外交加速推进

中西视角下熊猫形象分歧日益扩大

近70年的中国熊猫外交,使熊猫成为高度政治化的符号。随着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西方媒体中的熊猫形象也出现了直观的改变。

延伸阅读

大熊猫是中国拓展外交的“大使”,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会被中国官方间接用来表达强硬的外交立场,这个趋势在2010年以后较为明显。2010年中国警告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不要会见达赖喇嘛后,在美国诞生的两只中国大熊猫泰山和美兰启程回国。

松斯特指出,熊猫外交的性质数十年来出现了转变,目前看来也正在转变当中;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与强硬的对外姿态,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警惕之心也不断上涨,因此中国这个时候更需要推动熊猫外交,更好地运用软实力。

有分析认为,中国民间在丫丫事件中沸腾的反美情绪,体现出中国在改变战狼外交路线以及柔化外交形象时面对的巨大挑战。

加利福尼亚圣玛丽学院历史学者松斯特(Elena Songster)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研判,丫丫事件显示中国人民对大熊猫与日俱增的民族主义归属感(nationalistic ownership)。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把熊猫的赠送和租借形容为中国人民善意的献礼,熊猫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人民的熊猫”。 

现有研究把中共建政以来的熊猫外交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50年代至1984年之间,大熊猫是中国维护对外关系的重要工具。尚未获得联合国席位的中国大陆1957年首次把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作为特殊国礼送往苏联,以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并在1965年把大熊猫送给朝鲜。

丫丫今年4月回国后,中国官方试图为围绕丫丫的舆论争议降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4月29日发声明强调公众过度拟人化和过度共情会干涉正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并呼吁民众科学理性看待大熊猫饲养管理工作,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去年底开始引发中国舆情的旅美大熊猫丫丫事件,令中国实行近70的熊猫外交成为中国内外的舆论焦点。熊猫外交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发挥了什么角色?中国强硬的战狼外交风格受到质疑之际,熊猫能否继续扮演中国“亲善大使”的角色?西方媒体视角中的熊猫,是如何从原本温驯可爱的形象,步步演变成强悍的猛兽? 

中国去年10月配合世界杯把熊猫租借给卡塔尔,在中国寻求加强与中东关系的时间点上,首次把熊猫外交扩展到中东。中国企业也高度参与了卡塔尔世界杯相关基建的建设,其中世界杯主场馆卢塞尔球场便是由中国铁建和卡塔尔HBK联合建设。

在中国国内,大熊猫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在中国舆论中成为备受保护并且越来越敏感的话题。去年底开始,旅美大熊猫丫丫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消瘦、毛发脱落的照片引发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讨伐声浪,中国网络上有关丫丫被虐待的传闻不断,要求丫丫提早回国的呼声也持续高涨。

熊猫在西方媒体漫画、插图中的形象也出现巨大变化。根据本报梳理,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周刊1997年至今的封面漫画中曾出现熊猫10次,1999年3月的封面是拿着武器的小个头大熊猫面对巨大但畏缩着的美国山姆大叔;2017年9月的封面漫画中,熊猫是巨大壮硕的,但熊猫眼睛周围可爱的黑眼圈,被画成强盗眼罩的形状。

帕特胸前戴着黑白色的熊猫胸针,笑容灿烂地感谢中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并称“动物园即将刮起熊猫旋风(Panda-monium)”。

2008年以后,熊猫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建立长期贸易关系的一种方式,熊猫的租借地点也反映出中国外交重点的转变。随着中国着力进入亚洲市场,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成为熊猫外交的重点区域,中国租借熊猫的时间点大多配合自由贸易区的生效,以及天然资源和先进科技等战略资源经贸协议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