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2024年春节团拜会,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致辞时形容,“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官媒《光明日报》大年初一也在社评中呼应称,中国过去一年果断实行冠病疫情防控转段,“街巷的烟火,市廛的繁荣,告诉我们已走出了那段艰难”;尽管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中国开出1万7000列中欧班列、创下126万亿元(人民币,约23.8万亿新元)经济总量,“风景这边独好”。
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观察者担忧,中国会重蹈上世纪80年代泡沫破灭后的日本的覆辙,中国民众会跌入未富先老的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一些观点笃定认为,中国崛起到顶了,有朝一日超越美国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小。
围绕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前景,眼下确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述和研判。有趣的是,一个极端来自中国国内,另一个极端来自中国外部。
一边是“风景独好”,一边是“撞墙了”,对中国经济的两种看法大相径庭,各自都有一些真相,也都存在盲点,中国经济并非没有亮点,也仍有不可忽视的内生动力,但同时又确实遇到诸多困难。
持这种看法的不仅仅是对中国态度尖锐的批评者,一些从前对中国态度积极的人也都开始没有了信心。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启动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舆论战。对官方而言,舆论的引导有其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信心,尤其是稳住国内的信心。不过,这也带来一种反效果,就是人们担心当局把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当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办法,那是否意味着北京不准备对市场的情绪做出及时的回应,乃至在回避一些根本性问题?除了舆论造势、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当局的工具箱里是已经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工具?还是有工具却不舍得拿出来?
中国的前景到底是好是坏,这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人在问的问题。大年初一(2月10日),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出席一场新春团拜活动,提出他的观点:看中国不要只看它的问题。
这名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享有很高威望的新加坡政要认为,外界对中国做出的大胆论述,无论是聚焦于中国的脆弱,或是中国的优势,都忽视了整体的图景。
多年来都很看好中国的美国耶鲁大学学者、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罗奇(Stephen Roach)最近在《金融时报》撰文,痛心地说“香港完蛋了”。除了香港当地政治和全球大环境因素,罗奇列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香港背靠的中国经济“撞墙了”。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上个月就撰文,悲观地表示“有理由相信,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停滞和失望的时代”。
尚达曼列出的中国经济挑战包括房地产市场问题、地方政府债务过高、消费者情绪低迷,以及养老金和社会保障体系欠发达等;中国的优势则包括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具深度且强大的制造业生态体系、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庞大的人才库,以及省级层面的发展机会等。
尚达曼说,几乎每一天,世界各地的主要报章都会有一些对中国前景的负面评估,甚至还有关于中国是否仍然可以投资的质疑。他说,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无须争议,但同样无可争议的是,中国有一些根本性的优势。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尚达曼呼吁,避免过度悲观或过度乐观地看待任何市场,避免非黑即白,避免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让人好奇的是,“风景独好”的研判背后,中国高层到底对中国前景有多乐观?北京又如何看待目前外部世界弥漫的对中国悲观的情绪。“风景独好”的研判是不是当局展示“定力”、不想受外界声音干扰的表现?当局是从对抗的角度,把外界担忧的声音视为唱衰中国经济、打压中国增长势头的舆论战?还是会把它看做对中国经济现状的中肯评估或人们感受的诚实表达,并及时采取妥善的因应措施?
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观感则是另一极端,尤其是西方舆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问题缠身的中国,执政者束手无策,前景格外暗淡,而且看不到隧道尽头的曙光。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经济面对的多数问题,并不是西方舆论渲染和唱衰所导致,然而外界的悲观情绪也切不可小觑,因为这些言论会互相影响和共振,导致悲观气氛更严重。同时,这个问题又不是舆论战可以解决的。须知,眼下担忧中国经济的人,出发点并非都想干扰中国发展,他们很多甚至是中国相关的投资者,不仅不可能从唱衰中国中得到好处,甚至在个人的生意上、投资上、职业上都与中国的发展有所牵连。大家悲观的情绪背后,更多透出的是希望看到当局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真正让中国经济光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