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让陈力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王导甚至给她安排了剧中柳嫂的角色,跟着剧组的演员们一起上培训班。记住,培训老师里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沈从文。

或许是受了王导启发,王立平毅然启用一位没有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长春汽车厂化验员陈力,担任整出电视剧的主唱。他当时看中陈力的原因仅仅因为她未谙人世,音色清纯。谁也没有想到这部电视剧和音乐,居然能30年经久不衰。

第十一段《聪明累》讲的是王熙凤的故事。男声合唱部分明显不给力。第十二段《宝黛情》倒是乐队表现最好的一段,叶聪很好地让各个声部都有所发挥,只是在旁从容地调控音量的平衡,动作优雅而入戏。

1982年秋,王立平经音乐编辑王芝芙介绍认识了导演王扶林,王导当时正招兵买马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有趣的是,王导煞费苦心海选来的,并非专业演员,更非大牌明星,几乎可说是来自社会基层的普通工人、职员,甚至乡镇人员。

第七段《题帕诗》,吴碧霞再出场,歌声中的民歌戏曲味道更浓了一些。第八段《枉凝眉》是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曲,吴碧霞似乎又回到了《红楼梦》。第十段《叹香菱》,吴碧霞非常重视每一句的润腔,就像是给学生作示范那样。

下半场是陈能济的交响诗《赤壁》。这是一首非常一意孤行,融合古曲和现代作曲风格的幻想交响诗作品。它的和声风格常常和谐与不和谐交织重叠,配器风格是各散块的乐器组合交替出现。

毫无疑问,在整个上半场的节目中,吴碧霞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吴教授比起十多年前来新加坡与武装部队文工团合作《红楼梦》时,更加成熟。她非常重视在发声和行腔方面的完美无缺,甚至宁可牺牲部分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努力。由于采用固定麦克风,也限制了她在舞台上的表演发挥。对比《红楼梦》原唱陈力,吴碧霞是精彩地向我们叙述了《红楼梦》的故事,而陈力她本身就是《红楼梦》。

第四段《晴雯曲》改由合唱团的女声与乐队来完成。感觉打击及乐队与女声合唱的配合并不是非常吻合,似乎晴雯在跟谁在闹别扭。第六段《刘姥姥》写得非常诙谐,三弦的音色很突出,把刘姥姥当成了歌剧里的丑角。

乐曲结构上,第一乐章《大江东去》与第四乐章的《赤壁之战》遥相呼应。第二乐章的《脸谱》非常有意思,共分为曹操、诸葛亮、周瑜三段。音乐以京剧素材得以展开,除了正规乐器外,还运用唢呐口中“卡戏”的绝招,很有旧时戏台的那种穿越感。

男高音郑渊智的表现可说令人刮目相看,我们期望他将来在舞台上更有霸气吧!

第十三段《上元节》,乐队的音响非常热闹而喧嚣,也与前段产生了强烈对比。第十五段《葬花吟》是《红楼梦》里最精彩也是最让人心碎的段落。据说王立平单单为这段,花了一年九个月时间。吴碧霞非常用心地与乐队共同完成这段惊天动地般的爱情悲剧乐章。乐队丰满的音响与女高音相得益彰,给了在场听众极大的艺术感染,尤其是最后结尾的灯光造型,充满着想象力和创意。

第三乐章《连场好戏》同样分为亮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段。音乐中大致可分辨出江水的奔腾,神秘而诡异的夜幕降临,唢呐发出凄厉的声响,银幕上不停地播放箭如雨下的影像。 第四乐章《赤壁之战》紧接着展开,喊叫声、厮杀声响成一片,惨烈的气氛把舞台的气氛染成了红色,舞台两侧上层的号角也加入齐鸣,震耳欲聋的音响快把整个音乐厅掀翻了,当强烈的音响终于平静下来后,男高音唱出了第一乐章《大江东去》的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月14日晚,新加坡华乐团在“红楼梦与赤壁”的音乐会上,再次让我们领教了这部1987年电视连续剧的魅力。第一段序曲,叶聪指挥庞大的乐团拉开音乐会的序幕。吴碧霞的歌声从幕后传出,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到了红楼梦境。第二段《紫菱洲歌》起,吴碧霞走上舞台,与第三段《红豆曲》一起,继续给听众叙述着红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