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江赐良《天桥》(雷福胜《行人天桥》),乐曲从大提琴缓缓拨弦开始,当荧幕出现双人影和石阶,大提琴奏出一段令人难忘的旋律,接着又是一段高胡与中胡的美妙对位。弹拨乐轻松引出三拍的小步舞曲,荧幕上是女孩的鞋子。此后音乐转快,急促的音型与阵阵鼓声描绘出牛车水车水马龙的景象。此曲是音乐会中影像最多,且结构最为复杂的,接近影视配乐作品。
再对比钟与冯,钟是全场最前卫之作,冯却最正统。钟将乐队拆散成独立的三组,冯却将分散的三组回归大一统。虽创作风格和统独立场各异,放在一起倒相得益彰。
1、袁沛莹《这些年的小星星》(李宁强作品《樟宜步行桥》),主题萦绕着主人翁与子女的亲情。主荧幕的桥与副荧幕上的海景并现,高胡与低音在高笙固定音型衬托下,以有趣的对位展开对话。在爵士鼓背景下,包括《小星星》在内的多首儿歌相继出现,形成各种对位。琵琶出现后又变成固定伴奏音型,主调却变成了《东海渔歌》。
加油。
3、钟启荣《心·桥》(法国艺术家戴维《新柔长堤》)。荧幕展现黑白负片的公路堵车景象,弦乐和打击乐在台上,另两组乐器分别放置在观众席后方左右两侧。闪烁的黑白影像与乐器不同方位所发出的立体碎片音响,贴切配合,偶尔听到几声笛子的泛音列式音调,掺合着口哨、哈气和人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闷局促的生活场景。
2、陈长毅《一碗风景》(李宁强《安德逊桥》),作曲家试图通过现今与过往的对比来展现他的音乐布局。前段在弹拨星星点点的背景下,由高笙吹出悠长沉思的主题,配合荧幕上的桥与乌云滚滚的延时照片,简洁有效地展现时代变迁。中段转快,在琵琶等弹拨乐器的快速音型和鼓声之下,高笙变得急促和不稳定,似乎是往昔艰辛生活的回忆。
4、冯国峻的《结霜桥》(毕强同名作品)。乐队从分散状态回归舞台,在赵季平式弦乐板块和弦背景下,高笙和笛子展开了感伤对话,扬琴高音区和弹拨更添一丝惆怅,荧幕上是结霜桥旧货市场的场景和即将关闭的字眼。中段弹拨乐的快速进行颇有刘星作品的风格,非常精彩。此后音乐又回到从前,扬琴与弹拨在乐队烘托下,将音乐推向新高点。
12月2日的多媒体音乐会“乐·影:桥”,创意来自鼎艺团指挥郭永德与摄影师李宁强的邂逅。
相较之下,袁沛莹是外向型,陈长毅是内敛型。袁将《这》诠释成“……and all things not forgotten……”;陈却将Panorama诠释为“一碗风景”。不要以为这只是中英文名字转译的差异,其实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态度与意念,甚至潜意识里的大不同。
六位作曲家各具个性特点,新马两地作曲家正崛起,如果有什么须改进的话,我希望大家关注一点:如何在创新的同时,让作品给听众留下更深印象。尤其在充满怀旧色彩的音乐会中,如何让父母辈的听众也能理解和欣赏作品。
对比江与莎,前者庞大,后者轻巧;一个素材多,一个素材少;一个忠实于影像的故事,一个只是把影像当成意念。
记得去年李宁强在其摄影讲座后的签名会,为我题下:“美丽,是一场呕心沥血的坚持!”
6、马来女作曲家莎菲齐亚《螺旋桥》(李宁强同名作品),乐曲开始以弦乐的震音伴着大提琴的音型,加上忽远忽近的鼓声,接着音乐随影像的旋转而荡漾起来,然后进入飞快的速度,悠扬笛声与乐队快速运行,将音乐推向多元种族融合的欢乐气氛中。
鼎艺团邀请六位作曲家与三位摄影师合作,以“桥”为主题,连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甜酸苦辣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