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本屋》是用中文直接写作的, 吉井忍是在2008年开始用中文写文章。

报名可拨电或电邮:69085080/admin@chouscfoundation.org

对吉井忍而言,“便当和书店都能代表日本人的‘普通’生活,书店就是在日本人普通生活中的精神所在。很多媒体会关注东京著名的‘最美’书店,但是,打下东京或日本目前出版环境的基础,不单单是几个有名人和大书店,更大部分是靠普通人每天重复的工作和努力。值得写出来、值得关注的不一定是有名人或成功人士的经历,有时候普通人的经历和思考方式,能给我们相当的启发和指导。我想‘本屋’这个主题刚好适合我这个想法。”

一本与东京“本屋桑”有关的书,近几个月在华文世界成了热门书,引起爱书与爱书店的读者关注,分别在台海两岸出版了简体版的《东京本屋》与繁体版的《东京本屋纪事》两种版本。

主讲人:​林载爵、吉井忍、林仁余

吉井忍说:“我之前担任日本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在台北、马尼拉、北京等地进行采访并用日文写报道。2008年离职之后开始用中文写文章,当时是因为想在华文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小文章,想直接与华文读者沟通。后来发现,用中文写作并没有特别的困难之处。当然词汇和语法上需要更多的磨炼,但写作本身的节奏,或把自己的想法转移到文字的过程,感觉日文或中文都没有太大差别。”

因为反省而写书

配合《致读者》的出版,来自台湾、日本、新加坡的三位座谈会主讲人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的书业经验与知识,对当前亚洲书业的困境提出看法。

吉井忍将自己定位为“非虚构作者”,而一直以来她的华文写作主题是“日本人的普通生活”。

吉井忍用6年时间写了《东京本屋》,她在接受联合早报电邮访问时说:“东京有1400多家书店,书中介绍的10家小书店、一位选书师和一家‘一个人出版社’都难以概括,更不能用‘东京十大书店’之类的标签来简单定义。有的由著名人士开办并获得名气,有的坚持‘昭和’小书店的人情和亲切感,还有一个人开的移动书店,也有追求社会正义反而被边缘化的例子。这六七年间店主和书店都有了不少变化,还有些书店在这段时间里诞生又消失,我不得不从书稿中删去。可以说,书中大部分书店经历了时间的筛选。”

日本作家吉井忍的《东京本屋》,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10家不同风格的东京书店,一位选书师及一家“一个人出版社”。她希望透过文字,让读者认识日本人心中的普通书店。这是一本日语所说的“用脚”写的书,意思是花力气和时间采访,与当事人见面沟通并获得第一手材料。

周星衢基金去年出版的《致读者:新加坡书店故事1881-2016》,挖掘本地书店百余年发展史。出现在《致读者》里的一众书店业主、相关人士及他们的家人,也受邀出席这场“书业同学会”。

说到当初想要出版这样一本书的原因,吉井忍回忆道,“最初的采访源自《城市画报》的‘荒岛图书馆’特辑。那已经是2009年的事情了,当时我并没有要出版关于东京小书店的计划。不过那时的初次采访让我发现了独立书店店员们的独特毅力。他们明知自己的硬件,包括布局条件、面积或库存量等敌不过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但还是抱定各自的理念坚持下来。”

吉井忍说;“外文会给你一种有趣的形象,连自己的性格都有一些改变。我讲母语(日语)的时候有一种性格,而用华语讲话时,身上有了另一种性格。我觉得自己讲华语的时候,性格变得比较‘强’而自由,说话方式比较直接。也许这个形象无意中被反映到我写的中文文字里。”

《东京本屋》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10家不同风格的东京本屋,一位选书师及一家“一个人出版社”。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吉井忍是用华文写作的日裔作家,目前长居北京,并曾在成都留学,在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到过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吉井忍应周星衢基金之邀,将于4月30日到新加坡参与座谈会,这也是她首次在新加坡公开亮相。

她说:“关注‘特别’的书店同时,我们是否也要了解日本人心中的‘普通’书店呢?”

吉井忍说:“我的第一本书是关于日式便当,刚发表该作品的时候,中国大陆的网络上关于日本美食的文章不少,但有些信息容易让人误解。日本人不是天天吃生鱼片或寿司,这些食物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日常。我想透过在日本的成长过程和回忆,透过日常和情感,在华文读者的心中引起一种共鸣: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

日期:​4月30日(星期日)

吉井忍特别指出,书中的一两家书店风格很“普通”,但她希望透过它们的“普通”,让读者认识日本人平时接触的书店模样。

吉井忍说:“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获得更独立、冷静地看待受访书店的真实境遇,我多次重返现场。一次采访后隔了几年又去采访。透过这些观察和多次沟通,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东京或日本人心中面对工作和人生的方式。”

日本人普通生活的精神

近年来市面上写关于书店的书很多,吉井忍认为《东京本屋》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本日语所说的“用脚”写的书。意思是花力气和时间进行实地采访,和当事人直接见面沟通并获得第一手材料,和华文“脚踏实地”意思相通。

地点:国家图书馆16楼观景阁 100 Victoria Street

在那之后的7年间,吉井忍每次回日本都会找大家再聊一聊,她说:“这背后的动力之一是‘反省’。小时候我也有自己的‘本屋桑’,经常在那儿买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远离了家门口的‘本屋桑’,喜欢去更大的书店买书,开始相信选择要越多越好,书要越新越好。哪怕买同一本女性杂志,也觉得用大书店的纸袋装着显洋气,反而站前小店的黑色塑料袋很土。然而有一天,当发现不起眼的小书店忽然消失时,我却会一脸遗憾说:可惜了,我还蛮喜欢它的呢。”

其中林载爵为台湾著名出版人,现任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上海书店董事长、《联合文学》杂志发行人。他将以其丰富的书业经验,在座谈会上分享关于出版、书店、书籍的洞见。林仁余是草根书室的合伙人之一,曾任《联合早报》副刊记者及编辑,热爱阅读、面包烘焙等。

她说:“‘名人推荐’‘独立出版’‘只卖一本’等标签容易提高关注度,但人们也不是天天搞文艺的,东京人逛书店也不一定每次到六本木、神保町等‘圣地’。就如选书师幅允孝小时候泡书店,不少日本人平时下班后,在车站前一家熟悉小书店站着看杂志,买一本书回家。”

日本人称书店为“本屋”或“书店”,前者是口语,带着亲切感,日本人通常还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本屋桑”一般也指小书店。而“书店”在日文中则属于书面语。

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

从书店谈起:昔日、当下和未来的对话

《致读者》座谈——

点击:下午2时至4时

所选书店经历时间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