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拓家庭辅导中心(Unleash & Soar)辅导员翁侠才(Asher Eng)看来,参加增益课程不可太功利,应该抱着探索和尝试的心理,让孩子享受过程,并在其中发掘孩子的潜能,帮他们找到兴趣爱好。“孩子还小,是在发掘天分的时候,建议从动、静、艺术三方面入手尝试,探索在体育、阅读、音乐和绘画领域的兴趣。”
翁侠才也建议父母与孩子积极沟通,了解需求,站在他们的角度做选择。他说:“难道你不好奇孩子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吗?如果你尝试跟他们沟通,会发现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成人很不一样。这样的沟通经验会很有趣,很好笑。只有平等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才能找到适合的项目,让他们从尝试的过程中找到兴趣。”
上周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政府宣布将多管齐下改善学前教育领域。为帮助中等收入家庭减轻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托管额外津贴门槛明年降低,收入顶限从7500元增至1万2000元。托儿津贴额增加,意味着家长会有更多预算用于增益课程,全面扩展孩子潜能。
以自身为例,甘诗涵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想趁孩子脑部还在发育时,进行启发式训练。她也提及自己的朋友爱好艺术,认为发展孩子的创意更重要,所以报名话剧、乐器之类的学习班。
此外,参与完善的课程计划能帮父母省去筹划亲子时光的烦恼。甘诗涵说,前段时间女儿生手足口症待在家,自己竟一时想不出除了说故事外还能做些什么。在增益课程学到的训练可拿来做参考,不用再绞尽脑汁想要玩些什么。
从智力开发到母婴瑜伽,从儿童话剧到体能扩展……随着本地涌现出不同形式的增益课程,父母应如何选择?父母如何参与才能让增益课程更有意义?
甘诗涵说,目前女儿在上的脑力开发课程,需要自己为女儿展示记忆卡片,引导她们参与。她喜欢这样的模式,可以利用课程时间,与孩子进一步沟通。
对于政府新推出的育儿政策,甘诗涵表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经济负担,有多余预算投入增益课程。但除经济条件外,时间和兴趣等也是考量面向。
采访最后,甘诗涵强调:“最主要的是这些课程不可以取代你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父母不仅供给孩子的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要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增益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家长圈中不乏“怕输”的虎爸虎妈,本着望子成龙的目标,报名课程从不手软,甘诗涵特别强调不要步入这种极端。她分享有一次听德士司机讲起,周末常常碰到家长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给他们报很多课程,“有些小孩一天上三四个课,这样也许能学到很多东西,但牺牲亲子时间真的好吗?”
很多父母在选课程时出现选择困难症,不知如何做决定,甘诗涵认为最主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有什么要求,以及了解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就好像选托儿中心一样,有很多考量因素,但重点是清楚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智力开发,培养爱好,锻炼身体平衡感,甚至是纯送孩子去玩都可以,没有对错。只要清楚知道想要达成的目标,相应做出选择就好了。”
广泛尝试积极探索
今年39岁的甘诗涵是一名新手妈妈,她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如今刚满21个月。上月初,她和先生商量决定为女儿报名右脑开发训练班,希望利用孩子3岁前的黄金时段唤醒右脑,开启记忆宝库。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反地,父母不妨考虑如何参与到课程中,把它变为亲子时光。目前本地有不少强调互动的课程,例如跟孩子一同学陶艺,学绘画,或是母女瑜伽等。
本地的增益课程种类繁多,孩子该上什么课程?家长又该如何参与才能使效果最大化?新手妈妈和辅导员分别从个人经验和专业分享,家长目标明确,孩子兴趣所在,是选报增益课程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