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的脚步逼近,许多商家又纷纷推出各款应景的农历新年食品,令人垂涎不已。

为了攻克更多食客的味蕾,商家每年都会推陈出新,制作出新口味的糕点小吃。我留意到近期在市面上出现了夹着肉松的“粿夹必”。 “粿夹必” (Kuih Kapit)原是新马地区一种传统的娘惹糕点。薄薄的面饼夹在圆形铜模里烘培之后,再折叠起来,就变成一封封爽脆诱人的“书简”。因此“粿夹必”也被称为“情书”(love letter),听起来极富浪漫的诗情。如今,糕点师傅发挥巧思,在“粿夹必”里裹着一层酥软的淡褐色肉松,吃起来甜中带咸,更适合南洋华人的口味。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的生活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国际化的潮流席卷亚洲,不同种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嫁接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尤其是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美食当中,多不胜数。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社会,各地文化在这里汇聚交流,与本土文化碰撞出炫目耀眼的火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洋风貌。叻沙口味的饼干、榴梿红龟粿、裹着娘惹粽的包子等等的创新样式,皆是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域外的饮食概念,可谓大胆的尝试。而那些勇于试吃的饕餮们,也遂成了鲁迅笔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一封封裹着肉松的“情书”若能像汉乐府里的“鱼传尺素”,含藏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谊,那么这个来临的春节将会有更多华美的饮馔时光,供人细细品味。

佳节食品有时候象征着一种维系情感的纽带。纵然工业化的进程让人们有机会品尝到各地的风味美食,但真正暖人脾胃的却常常是某些无法复制的元素。妈妈在除夕夜亲手为一家人制作的潮州菜肴,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能让时间逆转,勾起记忆里甜咸混搭的童年岁月。精致的美味小吃能够借助创新点子来提高卖相,刺激食客的味觉,然而过于商业化的考量毕竟难以打造出属于个人的宝贵饮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