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念妈妈和大姐煮的咖喱,她们用的都是红山和大巴窑巴刹某摊小贩特制的配料。还有岳母拿手的咖喱螃蟹,据太太说那可是她摸熟了我的口味后自己配制的。或许现在不断在找寻的就是那种味道的咖喱吧?在外头几乎每吃一次,就说一次“不好吃”,或者“还是从前的好吃”。虽然没说出口,可能太太和孩子都听到厌烦了!
我们一家不常在外用餐,到了食阁或小贩中心,总是会问同样的一个问题:吃什么好呢?那天好不容易大家都选好食物坐定后,孩子却突然笑说:如果老爸是皇帝,想要谋权篡位的话,把毒药下在咖喱里面,一定会成功!因为我又是选了咖喱鸡面。
我不喜欢吃太辣的食物,不过对咖喱却情有独钟。只要是看到卖咖喱的食物摊,如果对其他食物没有特别食欲的话,一定会选择咖喱。要是没尝过的新摊位就不必说了,就算是味道千篇一律的连锁咖喱食物摊,也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希望能“吃”出新的火花。也说不上为什么对咖喱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咖喱本来就是一道不可以规范的,难有统一食谱的食物吧?
记得早年与外国朋友有pot-luck (自备食物)的聚会,要带一道新加坡风味的食物时,咖喱鸡一定是首选,但用的可是回国度假时带去的特别道地咖喱粉。先用油爆香炸脆了切得碎碎的小洋葱,炒香了咖喱粉后再炒肉块,加水加马铃薯就可以炆煮了。最后放牛奶或椰粉或奶粉(这可是秘方呀!),就浓郁香喷喷得让人赞不绝口了。不过后来回国在家里再大显身手的时候,家人都只给个“礼貌上的赞”,最后还是自己把它分几餐吃完。
或许“很好吃”这三个字并不简单,它可是综合了食物的色、香、味、 环境、气氛、身边人、思念和回忆的一种感觉。
咖喱其实也是非常笼统的东西,说得夸张一点,十个人可以煮出百种味道。咖喱有干有湿,有华人、海南、娘惹、马来、印度甚至日本式的。咖喱也有斋有荤,荤的还有猪肉排骨,鸡鱼海鲜,牛肉羊肉;可蘸点面包煎饼,又或拌饭配面,煮、吃之法举之不尽。还有的加椰浆,或牛奶,或酸乳酪又或什么都不加,只要稍微改变一个配料或香料,又是一个新口味。就爱它的简单随意,变化无穷,更何况近日还有研究报告说咖喱主要成分之一的黄姜粉具有防老人痴呆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