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来到山门前,小杨告诉我们一个观赏天王殿的绝佳角度:抬脚跨入山门的那一刻,人会微微俯首弯腰,此时若把视线抬高向远,便能隔着一整个廊院,望见天王殿大屋顶的绛红瓦垄,镶着鸱鱼飞龙的燕尾脊角,还有挑在脊角的一片晴空。第一次发现,碧蓝的天跟绛红的瓦竟是如此相搭。
访百年古刹,听的是一道传奇。
修复总是无声无息的,守寺人的心思都渗在建筑的一梁一柱上,其间与专业建筑师的理念磨合,与来自各地工匠的协调合作,有多少苦辛多少难关,也都只有守寺人知道。当时间来到世纪之交,现代都市脱胎换骨,佛教丛林要如何因应,很大程度就考验着守寺人的智慧与魄力。
(《莲山双林——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120周年纪念集》,含文史篇和建筑篇两册,分别由杜南发和杨茳善担任主编。做得用心的书总是可遇不可求,值得一读。)
新著里有个细节,让人对惟俨法师更加肃然起敬:书里收录了双林寺多张建筑图纸,原来这背后是惟俨法师的缜密心思——借着尽可能完整的公开发表,禅寺的建筑图纸便能得到最大的保护,日后万一图纸不幸遗失或毁坏,后人也能从书中获取准确图纸,确保双林寺的佛灯永续。
一个念头,落在踏进山门的那一刻——在京都参观清水寺,在香港谒访志莲净苑,那么来狮城可别忘了来双林寺。
从小杨的建筑新著中,我们“认识”了今天的守寺人、双林寺住持惟俨法师。自1991年开始,双林寺开始了最大规模、历时最久的一次修缮工程,惟俨法师并不常出现在公众视线,却是整项工程的灵魂人物。
访百年古刹,看的也是守寺人的心思。
话说19世纪末的新加坡,笃信佛理的殷商刘金榜一夜梦见金人西来,第二天在码头果然见到在锡兰修道回国途经狮城的贤慧禅师一家,自此开启了一段因缘。在历代方丈的虔心主持下,禅寺虽历经磨难仍一派雍容,转眼已逾百年。
车子从泛岛高速公路下来,转入大巴窑组屋区,车速放慢,穿过一排组屋的停车场,停在一座大型禅寺的牌楼前。很难想象,在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组屋群中,竟藏着新加坡现今最为古老、规模最大的禅宗“丛林”建筑群。它“后枕山坡,前环玉带溪流”,寺后小丘“莲心果山”(Bukit Duku)与佛门脉脉相通,寺名“莲山双林”留下了小丘的美丽名字,也自此留给后代多少遐想。
走出车子抬头望去,双林寺的西侧牌楼一派巍峨庄静,似一道无声的线隔开两个世界,一边是俗世喧闹,一边佛门静穆。年初获小杨教授夫妇代寺方赠送新书《莲山双林·建筑篇》,不久后就随他们再走一趟双林寺。这对年轻人分别专修建筑和美术史,跟着他们到少林寺走一趟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