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在接班考量上为子女的便利着想,“自私”的动机情有可原,比如我和我妻子学的都是机械工程,可是我们都不鼓励女儿“接班”干同一个行当,也许觉得女孩子吃不起“体力”的苦,长远来说,事业上难以成功。
上次我写了“好东西难保持”,有玩面簿和推特的朋友向我转告,说是那家卤面店掌勺的大叔身体欠佳,歇业休养。我在此致以歉意,收回那句“生意爱做不做”的风凉话,并祝摊主早日康复!其实,这里同样突出一个接班的问题。那家摊位开档时,常有两个伶俐的小姑娘在忙活,应该是亲属下一代,一个收钱,另一个负责询问顾客“要什么”,日后若要全面接手里外运作,路还很长。
说点我自己的失落:我父亲民国后期做了上海一家小机械厂的老板,后来厂子收归国有,我这个儿子“接班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学了机械工程专业,也算对父亲有个交代。
娱乐界让自己的子女接班是颇为普遍的现象,东西方皆然,不过这种“接班”不牵涉到实体或财产,最多是利用人脉关系,“同个屋檐下吃同一碗饭”而已,后辈的表现,有好有坏,最终靠自己的实力。
自我的热忱和毅力,有时候比别人的体谅和支援更重要。对不起,我又说风凉话了。
我原来工作的公司,做半导体行业的,老板几十年前在香港白手起家,逐渐把“摊子”做大,成为上市企业,保持了连续30年的盈利纪录。后来他退休了,却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或其他亲友继承产业,而是由现有管理团队继续“发扬光大”。这样的胸襟和操守,使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从心底尊敬他。
东方习俗,包括华人,前人开创的实业资产,多倾向于走家族企业的路子,代代相传,像李嘉诚那样的大企业家,或是本地的大银行家,都是如此。并非不可取,也无所谓对错,说是“肥水不外流”的文化使然,恐怕也不为过吧。
自然要说到本地那些价廉物美的小贩摊位的接班问题,似乎显示一定的危机。一方面,政府在大力提倡扶助,举办一系列“小贩文化”的申遗宣传活动,国人也踊跃支持,另一方面,报纸电视屡屡看到著名老字号摊位关门停业的消息。我看到的一些情形,牛车水卖猪脚冻的,红山景卖柴船头羊肉的等等,年轻人(子女)都在积极做帮手,不过,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仍然是年纪大的老一辈在亲自操持,接班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