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为见惯,也可能是看过会有不安情绪,后来校车路过河畔,我不再留意码头上的工作情况。
那一年正是我父亲刚改行,进港务局当卸货工人不久,十岁的我还搞不清在河边和海边做苦力的差别,让我联想到的是:原来当苦力不仅辛苦而且十分危险……
在华族文化中心观看纪录片《记忆新加坡河》,当场浮想联翩。
不过,大约1960年之后,就没再见到工人扛着重物走跳板的现象。为什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读四年级之后,开始以每本一角钱向路边档租借武侠小说。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男主角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都是隐居在市井的武林高手。我把“市井”解释为巴刹即菜市场,于是想象在我们新加坡民间,应该也有武林高手。小武侠迷心下寻觅,最先想到的是新加坡河畔那些肩扛重物,走跳板如履平地的苦力们。他们的“内功”如何不得而知,但“轻功”和气力,绝对过硬……于是在校车过桥前后,特别留意,却再也看不到那种画面。货物在河岸与驳船之间,已经由吊秤车十几包一捆一次过的吊来吊去……
一晃60年过去,现在的驳船码头,河水清澈,岸上也看不见吊秤车……我在纪录片《记忆新加坡河》中,也没看到苦力走跳板的画面。但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气力与功夫结合的生活画面,虽然模糊却又非常深刻……
上世纪50年代末,好像连私家车都未有空调设备,校车自然都开着窗,我们过桥前后,有时突然一阵风过,能闻到一股让人不舒服的异味。所以当时我在想象:万一失足落水,不仅会受伤,喝一两口那肮脏的河水也够你受的!
我对新加坡河可谓熟悉又陌生。因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1962年小学毕业,我坐校车上学,每星期六天,都从余东璇街过哥里门桥到禧街。整整四年,我从校车上看得到驳船码头上忙碌的情景。记得第一次注意到工人用肩膀扛着麻包袋,通过狭窄的跳板,往来于河岸与驳船的画面,就担心那些工人的安危。远远望去,苦力肩膀上的包头显然比人的体重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