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段时间去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看展,因为冠状病毒疫情的关系,新加坡河畔冷冷清清,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很少,在馆里泡了一个悠闲的下午。
想想策展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只是要选好展品,保护好展品,设计好场景,还须得深厚的研究与诠释,否则就委屈了展品。
展馆的空间很大,展品很多,包括明代以来的大师珍品,琳琅满目摆放在展柜里,立刻感受到中国式的量级震撼。然而,看完展览后,心里有点失落,展品都有标题和年代,可没有分析说明。独独见了展品的美,却无法了解作品的故事及制作与表达的意涵,心中意难平。
我并非热衷看展的人,但很喜欢与工艺品相关的展览。看展对于我,首先要有视觉上的享受,然而,若只是直观的美感,赞赏还有所保留,须得学到点东西,这是评价展览好坏的标准。看展是答疑解惑与策展人交流的过程,若是能解了心中的疑惑,得些许启发一丝共鸣,心中觉得欢喜,这样的展览才算是上佳之作。
三楼展区题为“Materials and Design”(材料与设计),共有三个展厅,其中之一是Ceramics(陶瓷)。展厅不大,策展人用心挑选的展品,分主题组合展示,不仅标注名称和年代,还配有文字说明。陶瓷展陈列的不少瓷器是德化瓷,法国人称其为“Blanc de Chine”(中国白),有着温润洁白的质感,视为上品瓷器。
温情的致谢道出一段有故事的百年人生,打心眼里佩服这些私人收藏家,因为爱好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因为爱与信任,将毕生收藏托付给特定的博物馆。
思绪翻涌,想起两年前慕名去德化参观陶瓷博物馆,那是德化瓷的发源地,心中有太多的想象,仿若朝圣一般。从厦门坐大巴,花了将近三个小时抵达德化,这座闽南的县级市已是高楼林立,一路打听,找到了德化陶瓷博物馆,无奈恰逢午休,熬到下午开馆。
虽然不知道这两个博物馆的德化瓷收藏数量究竟有多少,相信德化陶瓷博物馆是可以与亚洲文明博物馆一较高低,不得不承认狮城的资源有限。然而,有限的资源在举国之力倾注下,得到最大化的发掘与利用,无疑是小国岛民的福分。能够在化外之邦的新加坡,以国际级的水准向世界展示德化瓷文化,也是德化瓷的幸运。
展厅里除了展品介绍,还有其他相关信息,包括中国陶瓷的地理分布,各种窑型等,难忘的是一段致词——致谢Pamela Hickley(1918-2017)。此次展出的德化瓷主要来自她与先生Frank的收藏,她于2000年将170多件藏品捐献给亚洲文明博物馆。Pamela出生于马六甲,是新加坡最后两任殖民总督的私人秘书,曾荣获OBE和BBM勋章。
回家之后登录亚洲文明博物馆官网,想要多了解下展览信息,发现三楼展区的三个展厅都有线上虚拟展示,高科技制作的场景真实细致,信息丰富,弥补了现场观展的一些不足。心怀感念,将看展时拍的照片和心得写下,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ONLab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