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后,陈可辛北上到中国开拓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在新的环境中,观众的“集体记忆” 依然还是他创作的重要起点。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他说了中国观众所熟悉有关“新东方学校”创业时期三个合伙人共同奋斗的故事。2020年的《夺冠》则以郎平和中国女排为蓝本。他的下一部作品《独自·上场》则改编自中国知名网球运动员李娜的成长历程。这些都是中国观众记忆中努力奋斗的故事。

在1980年代曾经守在电视机前,追看世界女子排球赛的国人,这段时间应该到电影院看看中国电影《夺冠》。这部电影以女排名将“铁榔头”郎平的职业生涯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女子国家排球队过去40年的起起落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就是1981年中国女排打败东洋魔女日本队,成为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的那一刻。

那个年头本地华校的前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难免郁闷,中国女排在国际赛事上的亮眼表现,多少振奋了华校师生的心情,因此成了许多华校生的集体记忆。

在香港时期的陈可辛,以流行文化为基础激起华人的共同回忆。在中国的他则以当地观众熟悉的名人和他们奋斗的故事来作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至于哪个时期的作品比较对味,就要看观众是否有相应的集体记忆了。

2007年他导演了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改编的《投名状》。在《投名状》以前,一说到刺马,大家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1973年狄龙、姜大卫和陈观泰主演,张彻导演的《刺马》。在2011年他拍《武侠》。这部电影同样让人想起张彻的另一部代表作《独臂刀》(1967)。片中除了男主角为了还父亲的恩情自断一臂而成为新世代的独臂刀外,还找来了原装的独臂刀王羽来演大反派,让这部电影有了多层次的观赏乐趣。这些乐趣的源头就是观众和导演所共有的集体记忆。

我就是因为当年的那份记忆去看《夺冠》的。看了才知道在那记记扣杀和奋力拦网的背后,原来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当年的记忆也因为电影而有了延续和补充,至少现在知道“铁榔头”在1986年退役之后还做了些什么?

陈可辛应该就是从《甜蜜蜜》开始有意识的以“集体记忆” 来作为他创作起点的。《甜蜜蜜》是为了纪念邓丽君逝世而拍的作品。电影故事发生的年代正好是邓丽君在东亚最活跃的时期。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在分手后不约而同在同一个电视橱窗前听到新闻报告邓丽君逝世的消息而重逢,陈可辛以悲喜交织的结局宣布了邓丽君时代的结束。

或许郎平和中国女排的话题性太强,又或许巩俐和黄渤这两个明星太亮,容易让人忘了这是香港导演陈可辛的作品。陈可辛至今导演了14部剧情长片,早期在香港的电影以爱情片为主,其中以1996年张曼玉和黎明主演的《甜蜜蜜》最为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