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本地上映的《消失的情人节》就属于这样的台湾电影。这是部浪漫梦幻喜剧。浪漫因为讲的是男主角自小就默默爱着女主角,而她最终也爱上他的故事;喜剧因为他是个做事慢几拍的慢郎中,而她却是永远都快几拍的急惊风。这慢郎中爱上急惊风,两个拍子始终打不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当然很好笑;梦幻因为编剧给慢几拍的他做了个设定,因为慢所以他每天存了点时间。日子久了,他每天存的加上利息,时间终究会停止前进一天,让他跟上。这一天只有他和同样慢几拍的人可以继续活动和记得所发生的事情。
不过近年来台湾电影明显往类型片方向调整的趋势让本地院线似乎又愿意多放映一些台湾作品了。这里说的调整指的是电影变得比较好懂了,娱乐性也高了,而浪漫爱情和喜剧片似乎是近期在本地上映概率比较高的台湾类型片。不过台湾电影界自1980年代以来深受侯孝贤、杨徳昌世代的影响,所以即便趋向类型化,“台湾新电影”的气息还在,不至于走入公式化、套路化的死胡同。这些“后台湾新电影”的作品以清楚明白有趣的叙述让观众即便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的情况下依然乐在其中。然后在这过程中作者点出对时代的观察。
当这一天无预警的在情人节出现时,他救了她,并和静止不动的她过了个他很开心的情人节。他对她的爱恋之情如时间一样在这一天都给补了回来。还好女主角最终喜欢上了他,要不然一个黄花大闺女被个自己已经不记得的男人背着满街跑,一个处理不当,这电影很可能会从浪漫梦幻喜剧变成变态魔幻恐怖片。
这部由1962年生的陈玉勋编导的电影透过用胶卷相机拍照,以贴邮票的手写信件来通讯的慢郎中和拍照永远快到张不开眼睛的急惊风的故事所要说的应该不只是个消失的情人节,而是那个生活节奏比较慢的时代。那时候拍完一卷底片,得等上几天才看得到照片,寄封信也要几天才抵达。回头想想那个时代的等待充满着期待。只不过那个慢郎中的时代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事事都迫不及待的急惊风时代。
久而久之非类型电影就在看不懂就是烂片的观影逻辑下被退出主流院线。因此有一段时间,不太走类型路线的台湾电影,很少在本地院线出现。偶尔在近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现身影院的话,那得以目睹日全食的心情赶紧去看。因为都不会留太久,往往没几天就没了。
在本地主流电影院看到的电影以类型电影居多。类型电影一般都有公式和套路,好处是清楚明白很好懂,坏处是简单易猜无惊喜。以好莱坞为主的各国大片十之八九都是类型电影。由于这类电影长期占据主流影院,大家长年累月看惯了,以为看电影就这么回事。因此碰上无公式可循,要多伤脑筋才能搞清楚或需要静下心感受的电影往往就受不了,直觉认定那是: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