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一再的翻刻重印,全书采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流传极为广泛。
中医学的不同,在于她不只是研究病,还研究人的身心。
据了解,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的这套讲义,是目前可见成书最早,科目最全,规模最大的海外中医统编教材。
现代医学知识的出版
除了美丽的标本,图书馆还设有一系列的常年书展和主题书展,引发和提升大众对中医药文化阅读的兴趣,也让医者形成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阅读风气。
小丛书包括,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医学小业书《药物要义》上下册,193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华百科业书《微生物学纲要》,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医学小业书《尿之检查法》《粪便之检查法》,1948年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医学业书《苏联医学教育》,1951时代出版社医师临床手册《急性阑尾炎》《流行性感冒》,1958年香港艺美图书公司印行妇幼保健系列医学知识丛书,1956香港上海书局现代版教科书《生理卫生》,1962年星洲世界书局出版《中医妇科儿科验方选》和南洋时兆报馆印行《育婴一助》《抚幼一助》等。
19世纪是西学东渐的世纪,与西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渐具规模。至20世纪初,许多现代医学卫生知识小丛书,就在东南亚各地陆续出版发行。
展示中药标本
中华医院大厦四楼设有中医药图书馆。图书馆除了展示新加坡中医药发展概况,九万多册的中西医药书籍和期刊,也引发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收藏香港再版《医宗金鉴》
在图书馆里翻书,常有机会接触到一系列的前辈医师捐赠的书籍。拿起这些书,内心会涌上莫名的责任感,始于知学而磨砺苦学,不断领略中医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当老一辈的医师过世后留下许多医药书籍,他们的子女如果没有子承父业,这些书籍就源源不断的送到中医药图书馆。
有趣的是,老一辈人看的书非常的相似,他们大都博古通今,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古之为医者要求上晓天文,中通人事,下知地理。从图书馆里一本本的庄子、老子、道德经等,可以窥探书的主人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的轨迹。
缤纷城市
图书馆的特展“东南亚医学教科书忆往”中,有一个特别的“新加坡早期自编中医教材 ”特别展,这批教材是1953年由当时的中医专门学校讲师自行编写的华语教材,创办之初的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没有教材,教学采用的讲义都由讲师自行编写,直至1964年以后,才部分改用中国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
新加坡中医与西方医学的交集早而密切,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自编讲义,也大量加入西方医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因此讲义里就有《营养学》《传染病讲义》《化验讲义》《救急常识》四本西医内容的教材。
新加坡的星洲世界书局为推介新医药知识书籍,设立港局、办货转销,把中国书籍“化”作香江出品,再带回星洲,为星洲翻看着一册册“香江出品”,两个岛城之间打通一条文化输送的隧道。在随后的日子里,一批又一批的华文读物,就借着这条文化隧道,源源不断地流回星洲。
最早中医讲义
位于大巴窑古风雅韵的中华医院大厦四楼,设有中医药图书馆。图书馆建于1946年,面积不大,收藏丰富,有九万多册中西医药书籍和期刊,大部分是中文书籍和期刊,以中医药书籍为重点,也有现代医学书籍、历史、文学、哲学人文类书籍。
从这些早期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小业书,可以看到20世纪初现代医学卫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东南亚各国医学教育书籍出版的轨迹,也看到当时的华文出版业对新科技、新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图书馆附设文物馆,展示几十年来新加坡中医药发展的概况。墙的两边设有中药标本展示长廊,主要为植物药标本、中药饮片,少量动物药标本、矿物药标本,旨在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
前辈捐赠的书籍
图书馆里藏有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57香港再版的《医宗金鉴》。在古代,中医教育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清朝乾隆年间编写的《医宗金鉴》,在太医院被使用上百年。《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医丛书。《医宗金鉴》的书名也是乾隆皇帝钦定。
从某种角度,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也算是培育中医人才的一个特殊的华校,所有课程都用华语教学,只是近年来有开设一些英语授课的中医课程,方便西医医生学针灸,也方便受英文教育的中医爱好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