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民俗独特而厚重,900多年前金代于上京(现哈尔滨阿城区)建都,有“女真肇兴地,大金第一都”之称,乃金、清两朝发祥地,素有“金代古都”美誉。
中国哈尔滨传承数千年的华夏夏至的民风民俗,每逢端午节,数以万计的中国哈尔滨市民青年和各地游人聚集到松花江畔,整夜不眠,举城狂欢,胜过除夕。
二是五、六月时光正好。哈尔滨地处北纬45°45′,是中国最北部的大都市,冬长夏短,一年有四个月的结冰期,又称“冰城”。夏至正值春末夏初,白天最长,气候温和,数月在室内避寒的男女老少都急切地要到室外一展筋骨,焕发活力。这个哈尔滨时光最好的时期,恰逢华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花开草绿,枝叶繁茂,自然氛围显得弥足珍贵。
每年夏至之际的哈尔滨,寒气已消退,气候宜人。露宿江畔、船上和野外,可痛痛快快地体会举家不归的别样情趣。夜半时分,很多商贩已经将御凉的各种高热量食物摆上摊位,有法式面包、俄式香肠、德国烤肉、格瓦斯饮料等等。
天鹅城里流淌的音符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著名诗篇《夏至》,抒写的浓郁夏至风俗也是那个历史年代人们过端午的习俗。其实,中国远在夏朝时端午与夏至本在同一天,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西晋时期记录“端午”的《风土记》中仍有这样的叙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所以,自古就流传端午节源于“夏至”说。时至今日,传承了2000多年的端午节,保留了夏至的大多习俗,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
在中国北方都会哈尔滨将传承了数千年的华夏夏至的民风民俗,在端午节(1977年也是夏至日)前后数日,体现得十分浓烈。每逢端午节,城内万人空巷,数以万计的市民青年和各地游人聚集到松花江畔,整夜不眠,举城狂欢,胜过除夕,别有一派风情。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华埠华区,绝无仅有。
如同此往,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哈尔滨就倾城出动,通往松花江两岸的道路就已进入车流高峰期,浩浩荡荡的游船和舢舨也驶向江心,狂欢夜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响起。暮色降临,各个码头上等待买票乘船的市民,排起了长长的队列,沿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松花江两岸华灯齐举,辉煌炫目;江面上客船穿梭,灯火游动,构成了一幅不夜城的繁华美景。
独有民风由来有三
午夜,站在江南岸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岸边灯火辉煌的人海与江上水光交映的游船相连,分不清哪里才是江界。江北的太阳岛就像一个彩色的大球漂在江上,这是一个仅属于哈尔滨人的水上端午狂欢之夜。
据哈尔滨市政府离休的朱日盛老先生介绍,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就流行端午节当日都起早踏青的民风。哈尔滨因为有松花江,当地老百姓几十年来端午节都一如既往地赶到江边用江水洗脸,以洗去瘟菌,祛火除病。
端午节(初五)清晨六时,秉承传统的龙舟比赛、龙舟表演擂起了激进的战鼓,舟船争先恐后穿梭前行。这时站在江岸的观众大多是老年人,为狂欢了一夜的年轻人煮好粽子,做好了早餐,便纷纷赶到江畔,融入到热闹的节庆人潮中。
哈尔滨端午节前夜,如过大年,有群众性,已是年轻居多、所有阶层市民都加入的狂欢夜。这一夜最为时尚而又热情饱满的人群当属几十万的城市青年,整夜都充满欢快,毫无倦意和疲惫。精力极佳的青年男女或成群、或成对,追逐笑闹。各色帐篷相连,篝火不熄。提不起神的小娃娃被父母抱在怀里,偶尔又突然兴致勃勃吵着要什么。连劳动强度超过以往的警务人员,以及商家员工、小商贩们,都把劳累抛在脑后。端午前一天及端午当天,乘船渡江或者游江的人会超过百万,公安部门最多时出动万余名警力,维护秩序,疏导交通。
约凌晨三点天将要放亮时,年纪较大不失传统的市民,早早起床走出家门,开始涌入水畔,或摇船驶入江中,抢在端午太阳未出前,用江水洗手洗脸,寓意“洗”去病魔,一年健康平安。然后开始采购乡村和山野间割来的艾蒿,同样是为驱毒祛病,这些活动被当地人统称为端午节“踏青”。同时,人们还要把传统习俗带回家,采一些蒿草,买一些手工葫芦、草药荷包和五彩线,挂在自家门前、卧室和佩带胸前。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碰撞煮熟的鸡蛋,扒粽子,传统气息浓重。
女真语中哈尔滨为“天鹅”之意,蜿蜒而过的松花江则是这只白天鹅最美的嬉戏地。“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仲夏时节的松花江两岸,这首轻松、愉悦的《太阳岛上》响遍每一个角落,给休闲的人们带来丝丝清凉。
哈尔滨人厚重的端午情结、独特的方式和火爆的气氛,历久弥新,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完全是群众自发形成的。
端午节能在哈尔滨形成浓烈的气氛,溯本求源主要有三:一是市民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受外来文化的印染。哈尔滨是满族前身女真族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个世纪初哈尔滨又是各殖民国从远东铁路最早进入中国之地,在近代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哈尔滨端午节形成不同于其他城市,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民风民俗。
第三是得天独厚的松花江。它环市区而过,流经的城区分别有道里区、松北区、道外区等,这些区域都是哈尔滨最老的城区,人口密集,民风传统,酒吧酒店密集。这里因有江曾是全国最早的鱼埠,所以哈尔滨人有晚睡早起的习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不例外。宽百米、长25公里的江堤,整洁优美的江畔环境和齐全的健身设施给市民提供了广阔的休闲和游乐空间。
直达松花江边的亚洲第一条步行街中央大街,仲夏来临,整条街上都流淌着音乐的旋律,手风琴、小提琴、钢琴交织而成的交响,无不蕴藏着欧陆印记、俄罗斯风情。中央大街两旁的辅街上,大小不一的舞台刚刚搭好,就已经有人按捺不住一试身手。行至七道街附近,耳畔传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前奏,抬头望去马迭尔阳台音乐会如约上演,帅气的俄罗斯歌唱家每年从夏至开始,夜幕降临即忘我演唱。
金国故都的水上狂欢夜
100多年前,俄国人沿着松花江来到这里,不仅运来了大量修筑中东铁路的器材,也把第一架钢琴运抵哈尔滨。从此,这座城市开始了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我们先后七次上高楼顶层拍端午节前夜,1983年就记录到端午节前夜松花江边就有成群结队人唱卡拉OK,江面上整夜都有人群在划船,集贸市场从头一天晚热闹到端午节的早上。出生于端午节的中国近代女作家萧红,故乡在哈尔滨呼兰区,自1986年萧红故居修建一新后,每年端午节前夜都有一些诗人聚集这里创作、吟诗、研讨。众多市民迎端午欢天喜地,通宵达旦踏青采蒿水上漂的民风民俗至少已有40年;而万人空巷的沸腾了的景象,已达20年之久。
今年哈尔滨的夏天来得迅猛,突然的炎热仍无法阻挡人们庆祝端午的热情,因今年端午节与夏至间隔两天。记忆中自儿时记事起,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前一周开始母亲就开始采购各种节日用品。
自1909年,哈尔滨举办了第一次交响音乐会至今,在哈尔滨举办的各种音乐会难以计数,而始自1961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至今仍长兴不衰。坚持与热爱,是哈尔滨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对音乐的态度,也是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与全世界人民产生的心灵共鸣。一泻千里的江水,是这座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的“缔造者”之一,音乐早已融入到城市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