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歌声起,壮乡亲朋聚”。行至镇子中心的老街和万福广场附近,行人越发密集。车水马龙、毂击肩摩,每条街道都被堵得几乎水泄不通。一些年长的老人更是穿上传统的壮族服饰三三两两地走上街头,大多是从周边各乡镇、各县城驱车来参加霜降节,其中不乏从南宁等地赶来的。对外出打工返乡的村民来说,这是个轻易不会放过的团聚机会。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潮,听山歌声声、榔声阵阵,感受着处处洋溢的节日气息。
飞机降落在南宁机场时,已然华灯初上,在民歌湖附近找到预订的酒店住下。霜降当日清早乘第一班开往百色的动车,在田东下车后,沿243国道辗转南行近两个小时,方到达目的地向都镇,一路穿越于崇山之间,乘客渐多。还好“无限风光在险峰”,远山清秀,阵阵稻香不时飘进车内……我们跋山涉水、奔走风尘,只为赶赴一场大山深处壮乡人的霜降盛宴。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节气之一。在广西四面环山的天等县城及向都镇举办的壮族霜降节,自有记载以来已举办两三百届,至今未曾间断,完整传承,胜似春节。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中国最有特色的重要节气之一。在黄河以北地区意味秋冬即将交替,已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
然而,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却是一片郁郁葱葱、草木旺盛、彩蝶飞舞的景象。在大山深处的壮族乡村,一直传承着霜降祈盼丰收的民风。久而久之,隆重的酬谢自然仪式便形成了一个壮族霜降节。作为稻作文明的活态体现,它蕴含着壮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其中尤以在四面环山的天等县城及向都镇举办的壮族霜降节每年一届,延续最久,有记载以来长达二三百届,至今未曾间断,完整传承,胜似春节。据考证,这一古老的民风传统可追溯至明朝。
处处洋溢节日气息
“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归顺直隶州志》中曾有关于“霜降节”的记载。每年农历九月霜降后,正值广西晚稻成熟,准备收割之际,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产的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等,招待亲朋,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并自发地利用农闲时间对歌看戏、走亲访友,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霜降”节庆文化。据在现场宣传霜降节习俗的天等县委宣传部推广中心农筱桐介绍,壮族霜降节在每年农历霜降后的九天内举行,现多为六天。分“头降”“中降”和“尾降”,举行商贸、山歌节等庆祝活动,每届参加人数有数万人之多,影响远播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