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壮语“石头竖立”得名的天等县,东邻稻作文明发源地隆安县,北接百色起义策源地田东县,西有“小桂林”之称、盛产壮锦壮药田七的靖西市、德保县等。天等县融壮族的稻作文明、壮药文化、壮锦艺术以及“壮”歌民俗为一身,灿烂的民族瑰宝璀璨夺目。更因拥有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浓郁的壮族民族风情,而魅力独具。

祭拜巾帼英雄传唱山歌

天等县境内崇山峻岭间生长的中草药数千种之多,其中壮医常用的田七、两面针、菌桂、牡桂、苡仁、丹砂达百余种。无论壮乡大街小巷的药店里,还是当地民间的集贸市场上皆可见到壮族草药的身影。

壮族人霜降庆贺丰收习俗由来以久,然而它的另一重要习俗纪念长奶夫人却少为人知,至今已有数百年。“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奇功勋。故事如歌年年记,哥妹再唱一百年。”这是向都镇霜降节歌会上,百姓们争相传唱的一首民歌。

行至一家民族竹艺品店时,已是寸步难行。我顺着店里的木制楼梯上到屋顶天台,只见前方层层叠叠,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将广场包围着,高岗处、台阶上、敞篷车上……倾听和欣赏山歌的观众各自占据着有利地形。震撼之余,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大西南深山中壮观的一景。

生于武术世家的壮族巾帼英雄长奶夫人是崇左下雷人,因其双乳硕大且长而得名。她自发组织起“护乡同盟会“抵御外敌。在一次与外敌的激战中,战况惨烈,长奶夫人带着幼子与剩下的会友撤到向都镇附近安营扎寨。当看到向都部落不时受到盗匪偷袭,她又背着幼子率部杀匪。

如今霜降节期间举行的歌会,就源于当年举行的祭奠长奶夫人仪式。在祭祀的三天中,前来拜祭的青年男女互相认识。一些有缘人渐渐互生爱慕之情,便用壮族山歌婉转表达心中情意,互诉心声,从三天最终唱到15天,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向都霜降歌节,成为了广西时间最长、歌手最多的山歌节。“山歌不唱心不开,道路不走起青苔。”镇里古戏台上,山歌如约开唱。龙茗镇的林老汉带着老伴等清晨转车赶来,几十年没有缺席过这一年一度的山歌盛会,因山歌是他们这一辈人的“媒人”。偌大的歌会却鲜有年轻人参加。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向都、天南等八种山歌调已有两种失传。山歌记录了壮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民风,需一代代去传承。近几年特别在霜降节上搞全县的山歌擂台赛,重要的是吸引年轻人参与进来。”

一次在清风岩一带与三路盗匪苦战多日,大获全胜,收兵回营途中,被暗箭射中,母子坠马而亡,这一天恰巧是农历霜降日。悲痛不已的当地民众高搭祭棚,向都、下雷以及四邻八乡的群众自带祭品来此拜祭长奶夫人。祭祀仪式持续了三天三夜。自此,每年霜降节十里八村乡亲们都到长奶夫人墓前祭奠,形成惯例并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整个镇子,竹竿舞、对山歌、登琅山、纳万福、背篓绣球、板鞋、秋榔展示、打陀螺、民族服装秀、特色美食品尝等民俗活动活动,在霜降后数日连番上演,异彩纷呈。老街上,两个身着壮族服饰的中年妇女有节奏地用木杵舂着紫色的糯米糍粑。舂好后,几个年轻女子上前一起再将热气腾腾的糍粑分成一个个小糍那,随后蘸上花生或芝麻磨成的粉,色彩明艳而香气扑鼻,意在祝福客人健康长寿。

石头竖立壮乡豪情

距天等以东40余公里的右江下游,河道纵横、湿地密布。早在8000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栽培水稻,是壮族稻作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国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2012年稻作始祖稻神“娅王”的祭祀遗址稻神山就发现于此,几十个大型的祭祀坛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内。同时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之后又在稻神山岩洞及附近发现距今6000年至1万年的古人类遗址,出土了众多打制石铲和有古栽培稻印记的夹砂陶残片等。远在1万至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稻神山地区就已有壮族的先民古骆越人在此居住。

在霜降节这个文化展示的大戏中,“霜降圩”即霜降集市戏份最重。镇里集贸市场上,竹编斗笠、壮药、农具、衣服鞋帽、生活器具等,琳琅满目,空气中氤氲着中草药的味道。每个人手中都或多或少拿着一两样买到的物品。正在买农具的陈姓阿伯说,在天等、大新、德保等地,旧时有“霜降节买的东西耐用吉祥”的老令儿,人们多会将省下的钱拿到霜降节上买东西,图个吉利。几百年习俗的沿袭演变,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霜降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