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府东北角,坐落着全府的最高建筑“清心楼”,楼通高32米,飞檐重重,俊俏挺拔。其名字来自包拯的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楼的底层立有中国最高最大的包拯铜站像。蟒袍冠带的包公神态威严,长髯飘胸,手拿状纸,透过紧锁的剑眉和炯炯如炬的双目,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刚直凛凛的正气和忧国忧民之心。
体现北宋都城市井生活
清明节虽早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却是在宋代开始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大传统节日,发展传承至今。宋时清明,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踢球、荡秋千等娱乐性的习俗活动也风行帝都上下。更有朝廷明文规定,只在清明节才将集禧观、太乙宫开放三天,并收拾齐备宫殿池沼、园林花卉等供游人欣赏。历史流转,今日的开封已被认定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
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是政经、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大都市。这座1000年以前就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既有“汴京富丽天下无”之誉,又有“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却梁园总是村”(梁园是汴京的别称)之傲。然而,在今日开封城区却没看到一座高楼。
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将清明时节人们多样的习俗活动和市井百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国宝级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更是将这繁华热闹场面直观、立体、生动地定格在世人眼前,为中华民族留下大量清明记忆的同时,也无声叙述着开封与清明文化的独特历史渊源。北京故宫90周年院庆时,镇院之宝“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出库全卷展出一个月,引得观者纷至沓来,最后一天展出,观众更是排队13个小时至凌时。
慕名来开封府瞻仰包公的游人很多,走在古城街头,也随处可见脸黑如碳,额有月牙的包公形象,就连当地特色小吃也植入了包公元素,如包公豆、包公花生糕等。包公文化已然成为古都开封的一张亮丽名片。
出了清明上河园,乘德士向南行约十几分钟就到了闻名四海的“天下首府”开封府。位于包公东湖北岸、与包公祠隔湖相应的开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在此任职。其中,尤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而驰名中外。
千年前清明节日的盛景,可以于文字中吟味、画卷中观瞻,也能在龙亭湖西岸的“清明上河园”里亲历感受。这座以北宋都城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故事场景演出和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展开了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画卷。
(文转第3版)
清明时节,桐花正艳,柳枝妖娆,中国“八朝古都”开封堪称是传承清明民俗最多、情结最为深厚的城市之一。清明时节的民俗传统,早已润入古都的每个角落,作者去年此时造访开封,饱尝一场传承千载的清明文化盛宴。
“清明节,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汴河之畔,身着灰布短打的船工静待生意;翻过虹桥,左手边是武大郎炊饼铺,妩媚动人的潘金莲正帮着夫君打包炊饼;不远处人声喧哗,身着华服的高俅在蹴鞠比赛中大秀球技;小巷深处的绣楼下人头攒动,却是等着王员外家的小姐抛绣球招亲……走进清明上河园,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之感扑面而来。园中体量庞大,随处可看到拂云阁、水心榭、双亭桥、九龙桥等北宋时期开封著名的建筑;酒楼、茶肆、当铺等场所设施古韵十足;汴绣、官瓷、木版年画、茶道、曲艺、杂耍、斗鸡、各式小吃、神课算命等日常生活入目俱是;耳熟能详的文包武杨、梁山好汉、七侠五义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在此逆着时光上演着。应时举办的“中国清明文化节”更使这里热闹非凡,怀古、踏青、祈福、巡游、颁新火,赏不尽的宋韵春色,令人置身于情境之中又陶然于情境之外。
府门前临湖的是面大照壁,上刻中国古时传说中的神兽“獬豸”。据说,它拥有超高的智慧和公正不阿的本能,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自古被视为法兽。步入开封府正门,便见一块戒石立于院中央,南面镌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意为公正才能明察事理,北面为“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要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绕过戒石铭,便是正厅。大堂气氛庄严肃穆,中央悬挂“正大光明”匾额,左配“清正廉明”,右配“勤政为民”。堂前放置着人们熟知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令人望而生畏。
走进开封,脑海显现的记忆,首先就是清明天下的“权知开封府”包公。宋代以来,一世清正廉明的包公,广为世人尊崇敬仰,话本小说、戏曲歌剧乃至当代电影电视演义了众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其中大多发生在开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