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发现,实验小鼠体内超过一半的S1P是借助一种名为“Mfsd2b”的蛋白质,从红血球和血小板中释放出来的。这意味着,未来研发新药时,或许可直接以Mfsd2b为治疗靶点,通过抑制该蛋白质来阻断S1P信号。

市面上的口服药物如芬戈莫德(Fingolimod)因此通过阻断S1P的信号,将淋巴细胞“困”在淋巴结内,阻止它们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造成伤害。

但芬戈莫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可造成病患心率过缓等副作用。血细胞究竟如何释放S1P,也一直是科学界的谜团。

血液内S1P水平不足也可对血管造成损害,引发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就发现,血细胞缺乏Mfsd2b的小鼠,更易出现过敏性休克。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理教授阮南朗博士(Nguyen Nam Long)领导的研究团队,日前就破解了该谜团。

以多发性硬化症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例,病患发病时,淋巴细胞会反过来攻击健康细胞。

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阮南朗博士透露,他们已经与国大心脏中心心脏病学科高级顾问医生陈仁义副教授,以及国大癌症中心总主任庄伟裕教授展开合作,探讨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在临床上。

它通过血细胞释放时,会向人体发出信号,可控制T细胞和B细胞等淋巴细胞的迁移,因此形成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这份研究报告上个月刊登在科学期刊《自然》上。

血液细胞所释放的化学信号,可调节人体的免疫细胞和血管功能。国大研究人员日前破解该化学信号的转运机制,为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思路。

这显示,增加血液内的S1P水平,对于需要接受化疗和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或许有帮助。

此外,研究团队在实验中也观察到,血细胞缺乏Mfsd2b的小鼠,红血球较少,因此在接受化疗和放射治疗时更易出现副作用。

这项研究围绕一种名为“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简称S1P)的化合物。

因此,操控血液内的S1P水平,或有利于炎症和血管疾病的治疗。参与这项研究的国大杨潞龄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管温克教授(Markus Wenk)也指出,由于S1P是自然形成的化合物,除了药物,也可通过增加某些食物的摄取量,来调节体内的SI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