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风格可追溯至17世纪孟加拉和印度民居
国家文物局也形容故居的屋顶采用陶瓦,是一种受华人社会影响的特征,也因当时有足够进口自中国的半圆形陶瓦片,因为在更早之前建造的洋房,屋顶多半采用亚答叶或茅草。宽敞的有盖阳台则让住户有一个活动、休息或共享天伦的地方。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9世纪把这类英印建筑设计引入新马一带后,洋房风格逐渐融入一些新元素,例如在屋前添加门廊(portico)、矗立起经典款柱子,以及采用平行四边形或四方形的屋形。
超过120年历史的李光耀欧思礼路38号故居,建筑风格源自英殖民时期印度,也融入新马一带流传的一些元素,加上地势局限考量,最终形成独树一帜风格。
国家文物局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故居的经典款柱子属于古罗马托斯卡纳(Tuscan)柱式,但不知何故选择四方形,而不是一般的圆形。
此外,故居突出的屋檐有助减弱照射入屋内的阳光,以及在下雨时把雨水疏通。屋前的门廊同样采用经典款的柱子和柱座,近年则稍加改装,加入新走道和轮椅升降机。
故居也有一些当代洋房常会加入、但现代洋房已不常见的元素,包括落地法式百叶窗,用有回纹图案的木材制作的栏杆支柱(baluster)等。
故居挑高的天花板设计,目的在于让洋房内部能通风,但故居的屋顶还进一步加高,可能是因为新加坡气候过于炎热,需要额外空间才能排出室内热空气。
根据国家文物局针对李光耀故居的研究,故居的建筑风格“受到多元种族元素影响”。
其中,故居的前半部分只有一层楼高,但后半部却楼高两层。另外,故居的地下层也辟为地下室,并未弃而不用。
故居设计风格可追溯至17世纪孟加拉和印度一带的民居。由于这些民居适合当地气候,英殖民地政府因此采用类似设计,进而开创英印建筑风格,而一些代表性设计包括宽敞的有盖阳台、挑高的天花板,以及突出的屋檐。
李光耀故居同样融入源自英殖民时期印度和本区域的元素。此外,由于故居建在斜坡上,因此也增加一些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