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连氏基金的调查,在约170个提供居家与中心式护理服务的业者中,有34%为私人业者。但在这约60个私人机构中,只有两家因定期获得政府津贴而受管制,需遵循卫生部设下的一些人手资格与护理服务要求。其他业者则不受管制。

连氏基金因此建议,当局应加强居家与中心护理服务方面的管制,设立监管框架,并可考虑设立独立组织,来监督与确保乐龄护理相关的服务到位,以及有效处理投诉个案。

林佩文今年高龄86岁的母亲在2011年不幸中风,2015年时又受惊厥困扰,由于她行动不便,林佩文一般会聘请医生登门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检讨是否需在即将推出的医疗服务法令下,加入正式管制机制的必要。我们会在这次的检讨中采取以风险为导向(risk-based approach)的做法,确保提供安全和优质服务不会过度增加业者的监管成本,进而调高乐龄护理的成本。”

林佩文认为,本地明显缺乏针对居家护理与中心护理私人业者的监管措施,才会使得一些护理能力不达标的医疗从业员滥竽充数。

“结果登门的两名护士提供的服务很糟,其中一人为母亲进行静脉输注前竟然不洗手,两个人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都找不到母亲手上的静脉,最后再花了一个小时才在母亲的腿上进行静脉输注。”

政府将通过即将推出的医疗服务法令,检讨是否有必要把居家与中心式护理纳入正式监管机制内。

针对居家与中心式护理领域的私人业者缺乏管制的问题,卫生部昨天指出,自2015年起,已为这个领域的业者推出服务发展指导原则;凡获得政府津贴的中心式服务业者也需接受服务审计。

她说:“去年中,我母亲有一次发高烧,跟提供居家护理的医生商量后,我决定请医生介绍的医疗服务公司,安排护士上门为母亲进行静脉输注治疗,免去母亲去医院的麻烦。

根据连氏基金调查,约60个提供居家与中心式护理服务的私人机构中,只有两家因定期获得政府津贴而受管制。卫生部昨天指出,自2015年起已为这个领域推出服务发展指导原则。当局将检讨是否需在即将推出的医疗服务法令下,加入正式管制机制的必要。

事后经查证,林佩文发现护士所属的公司仅成立三个月,而且并非注册的医疗护理公司,而是一家用品租用与研究公司。待她向新加坡护理局与小额赔偿庭投诉后,才索回支付给两名护士的约500元登门护理费。

一名看护者林佩文(假名,61岁)接受《联合早报》电访时向记者投诉私人居家护理业者缺乏监管,给她带来的困扰。

林佩文坦言,她当下已经对两名护士的服务不满,随着母亲两天后高烧不退,便决定将母亲送入医院急诊部门,医院医生只用不到一分钟就在母亲的手部顺利进行静脉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