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智症的误解与偏见或导致人们不尽早求助,影响生活素质。国际失智症协会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约66%受访公众认为,人们在年老时自然会患上失智症,因而不会主动求诊。事实上,失智症是一种神经退化疾病,不仅仅是年长者会受影响。

在银行业工作的刘秀鸾(48岁)陪母亲出席嘉年华会。前年被诊断患有失智症的母亲(75岁)是其中一名排舞表演者。她指出,母亲一向热爱舞蹈,以前能自己到教堂或民众俱乐部练舞,现在由家人负责接送。“如果发现家人的行为或情绪有变,不要以为是性格或年纪大的问题。尽早求医,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有素质的生活。”

去年,我国有约8万2000人患有失智症,预计到了2030年会超过10万人。

国际失智症协会全球调查显示,约66%受访公众认为年老时自然会患上失智症,因而也不会主动求诊。

失智症协会在接下来一年还会推出另两支短片,分享其他家庭的故事。

林山河(81岁)说:“多做事,才能锻炼脑力。有家人的鼓励,生活还是可以如常过。”

根据协会今年4月公布的本地调查,受访的患者中多达72%感到被排斥和孤独。有半数认为自己无法对他人坦白病况。

失智患者与家人担任宣传短片主角

这名音乐爱好者平时会与妻子和儿子在家中唱卡拉OK,因为“唱歌看歌词,也能锻炼记忆”。曾担任护士的妻子有时也会陪他到楼下散步,活动筋骨。

10年前患失智症及早求诊 八旬长者如常生活与活动

国际失智症协会指出,对失智症的偏见是阻碍人们求助的关键,这有可能拖迟患者求助,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交。

调查也显示,照顾失智家人对看护者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超过五成觉得看护工作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超过六成觉得社交生活因看护责任受到影响。约35%会向他人隐瞒患者的病情。

林山河与家人是失智症协会宣传短片的主角,在片中分享日常生活。他每天起身梳洗后,一定穿得整整齐齐,“因为外表好,心情也会愉快”。

年过八旬的林山河10年前被诊断患上失智症,因及早发现寻求治疗,他能在家人的支持下维持一贯的日常生活与嗜好。他每天自己准备早餐、照顾宠物狗,还能帮妻子做家务。家人尽量让他自理,保有“一家之主”的尊严。

失智症协会与连氏基金也在嘉年华会上推出“一人一故事剧场”,让观众分享他们的看护体验等,并由Tapestry Playback Theatre剧场演员即兴演出。

这项常年调查旨在了解社会对失智症的意识与态度,近7万名来自1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公众参加,224人来自新加坡。接受调查的包括失智患者与看护者、一般公众及医疗人员。

为了降低公众对失智症的误解,新加坡失智症协会推出宣导运动#DespiteDementia,由失智患者与家人担任宣传短片主角,分享他们的生活。

根据调查,一般公众对失智症有负面印象。全球约33%公众觉得若患上失智症,医疗人员不会加以理会他们。参加调查的患者中就有半数反映,有“不被理会”的感觉。东南亚地区的受访患者中则有约63%反映,会被他人取笑。另外,全球公众也普遍认为社区欠缺针对失智病患和看护者的服务,只有少过40%觉得这方面的资源充足。

2009年,林山河被诊断失智的那一年,妻子陈桂英(76岁)也被诊断患上癌症。儿子林国源(38岁,自雇者)同时得照顾两老,但一家三口相互扶持,克服挑战。 

新加坡失智症协会总裁符祥明昨天在“世界失智症月”嘉年华会致辞时指出,国际调查反映全球社会对失智症的意识偏低,新加坡失智症协会与新加坡管理大学早前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失智患者因病状感觉羞耻、被人排斥。

林国源受访时说:“我们一家都很开心能参与短片拍摄,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认识失智症。一些人可能不了解这个病况,不知道如何对待患者。有时,我们在外用餐,父亲花比较长的时间点餐,可能因此遇到一些人不耐烦的脸色。其实,他只是比较难消化菜单的词汇,如果菜单有更多照片,就容易多了。我希望社会能了解失智患者面对的挑战,打造一个更支持他们的环境。”

符祥明说:“我们须把重点放在失智患者能做的事,而不是无法进行的事,希望借此鼓励更多患者与家人分享他们的故事,让大家知道他们所经历的,不需要因为失智症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