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
与多数来自马国的打工族不同,谭亿林年轻时没打算来新加坡工作,直到年过30岁才前来打拼,但最后仍在这里落地生根。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档口生意蒸蒸日上,夫妻俩的收入更比疫情前增长了10%。
“我把扁鱼骨烤香后磨成粉,再拌入猪肉里一起腌制。猪肉的肥瘦比例则是六成瘦,四成肥,口感顺滑。由于扁鱼的价格越来越贵,很多人都不用了,可是我坚持保留传统做法。”
《联合晚报》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及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当时他已经31岁,但凭着接下来三年的不懈努力,获得雇主赏识。“我原本觉得存够钱了,可以回乡干一番事业,不过老板劝我留在新加坡奋斗,还帮我申请公民。”
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新鲜登场,请小贩畅谈他们手艺如何传承创新,以及他们对创业守业的坚持。
去年病毒阻断措施期间生意跌入谷底,但谭亿林没有灰心,反而善用时间潜心研究改良他的招牌香港油鸡,目前收入比冠病疫情之前还高出一成。
“这里是老人区,附近居民中有不少零收入或低收入的年长者,所以我选择薄利多销。例如,一整只油鸡我卖14元,半只7元,很多居民都会向我买,省下在家里煮的麻烦。”
他说:“我不想像同胞们一样夜以继日在两国之间来回奔波,之前在家乡创业当小贩三四次,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意识到或许应到新加坡发展,即使是打工也能更快地攒下积蓄。”
无论是招牌油鸡,或其他经典港式叉烧和烧肉搭配的面或饭,每个餐品售价都为3元。
真材实料 价格公道 3元美食掳人心
因此,他建议新手小贩和本地马国人持之以恒,别因遇到挫折而放弃,更要避免在小有成就时变得自满或松懈,事业道路才能走得长远。
他也说,自己和从越南离乡背井的妻子阮氏妮(Nguyen Thi Nhi,29岁)在那段日子每个月只赚1000多元,有一个月甚至只有区区500元的收入,着实难以维持。
家乡创业失败 来新闯出天地 促新手遇挫折别放弃
除了确保主角油鸡适合大众口味,他在作为配角的云吞上也费尽心思,保留港式云吞的古早味。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联合晚报》2019年1月到8月,以及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欲罢不能,《联合晚报》采访团队“接二连三”,从2020年12月起的每周二,推出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
他自豪地说,去年病毒阻断措施期间调制出独创的腌料,里头包含头等生抽,以及如草果、甘草和罗汉果等至少八种药材和香料,香味颇有层次感。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若非当初因创业失败而身无分文,他很可能不会来新打工,也无法成功做起这门小生意。
不仅用头等生抽搭配八种药材香料来腌制鸡肉、扁鱼和猪肉作为手工云吞的馅料,且所有餐品一律只卖3元,谭亿林以真材实料和公道的价格征服食客的心。
“我们坚持了半年左右,生意却还是不见起色。后来,有一位同行建议专注做我最擅长的粤菜,因此让我萌生起卖油鸡的点子。”
他受访时坦言:“起初,我选择卖小炒,但没想到工作量太大,我和太太两个人忙不过来。我们清晨5时就起床到巴刹购买食材,午餐前开始营业直到傍晚,晚上还要为第二天做准备,半夜才回到家。太太坐在我的电单车后座,经常累得睡着,差点跌落,我看了十分心疼。”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改卖油鸡不久后就遇到冠病疫情暴发。政府实施的病毒阻断措施,包括禁止堂食,对他们又是沉重的一击。但与其怨天尤人,他决定不如趁这个机会改良配方,吸引更多顾客。
来自马来西亚芙蓉的谭亿林(41岁)前年入籍新加坡后,在直落布兰雅小贩中心开档做生意。虽然他17岁起就学习烹饪,曾在马国和新加坡的多家酒楼和餐馆当厨师,经验丰富,但在经营生意上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