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江莉莉教授星期一(12月18日)在第二版《新加坡小贩中心——人物、地方、美食》新书发布会受访时说,如今小贩中心也是社区食堂(community dining rooms),功能有所改变,越来越活跃。
江莉莉说,任何文化都会随着时间改变,本地小贩文化也不例外,就像现在小贩中心的面貌,就和她年少记忆不同。“如若展望未来30年、50年的小贩文化,我们又会看到小贩文化与现在的有差异,但不论如何,它仍会是一个属于我们本地的小贩文化。”
新书分五章节,记录并介绍本地小贩中心的人物、场所以及美食这些年来的变化。
“期间,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见证社会各个群体一起支持小贩共度难关,有的发起群体订餐支持小贩生计、有的设立Hawkers United等群组来推荐小贩、有的协助不善科技的较年长小贩……过程中我所接触的每个人也都表露对小贩文化的自豪感。”
延伸阅读
江莉莉说,冠病疫情改变了小贩的营业模式,除了电子付款、网上订餐,现在还有手机应用可让食客在抵达小贩中心前就下单。与此同时,一些小贩也与送餐平台合作,由送餐员将小贩中心美食送到食客家中。
小贩中心对许多人来说,不只是解决三餐的地方,更是不同社群聚集、交流和凝聚感情的社区大食堂。
新加坡小贩文化在202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国家环境局和国家文物局配合这件盛事,邀请江莉莉为这本2007年出版的书籍撰写第二部。
江莉莉透露,撰写工作2020年展开,与冠病疫情暴发同期,她前后花了一年半时间完成资料收集和撰写,期间也走访了本地几乎所有小贩中心。
她说:“有些小贩中心在设计上,特意将社区活动空间设在旁边,供人们举办不同的社群活动,如音乐表演、乐龄活动等;让主办者能与小贩合作,像由小贩提供餐饮,相辅相成。”
冠病期间动笔 耗时一年半完稿
此外,小贩中心的美食选项如今更多样化和国际化,墨西哥料理、日本料理等已不再罕见。她也观察到,不少昔日传统美食回归小贩中心,像是一度在本地临近“消失”的拉车面;一些小贩也以新的烹饪方式重新呈现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