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除了多年坚持练习武术外,自己还喜欢如划船等各类运动,闲暇时就会锻炼身体,还因此越来越瘦。

“肥仔祥”名字亲切又好记,陈德祥笑称,自己年轻时比现在还胖,有顾客因此还提醒他不能再瘦,不然会砸了招牌。

说起招牌的名称,陈德祥指出,自己年轻时很胖,大家都习惯叫他“肥仔”。而他也没因此自卑,甚至决定以此为品牌命名,既亲切又好记。

陈德祥从1992年起自立门户,在小贩中心开设“肥仔祥”烧腊档口。

做生意就面临挑战。陈德祥说,突如其来的天灾最让人无奈。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猪瘟,让市面上的猪肉绝迹,他无奈只能靠卖烧鸭赚钱,收入大受影响。此外,去年遇到冠病疫情暴发,ABC砖厂小贩中心生意集体下滑。即便是到了今日,“肥仔祥”烧腊店的生意也较之前缩水约三成。

让儿子接档生意,但自己却没打算闲下来。陈德祥说,做生意是自己的兴趣,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退休年龄。

“客人提醒我不能再瘦了,不然就要拆招牌。”

他笑称,儿子帮忙后自己有了更多时间,反而更忙,这个月还要开第三个档口,售卖古早味私房菜,将虾球、生面、鱼片米粉、蒸鱼头等传统美食带进ABC砖厂小贩中心。

“我发现自己在做食物方面很有天赋,比如我能够牢牢记住各种复杂的菜谱。”

《联合晚报》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及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二儿子陈泳样(26岁)则说,他入行的初衷是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忙不过来。同时,从小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让他并不排斥做小贩,反而认为家族事业的传承应由他负起责任。

从小在牛车水长大,尝遍街头巷尾的烧腊美食。陈德祥回忆说,他从小便立志,有朝一日要成为家喻户晓的“烧腊王”,不论叉烧还是烧鸭,梦想就是要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叉烧品牌。

陈德祥说,自己如今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让“肥仔祥”的品牌走向世界,让外国人看到属于新加坡的烧腊品牌。
 

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新鲜登场,请小贩畅谈他们手艺如何传承创新,以及他们对创业守业的坚持。

“老爸虽然不服老,但我觉得他老了,他经常腰酸背痛。”

“我的供货商几乎都没有换,大家有了人情,彼此信任。若为了价格便宜而买到次品,损失了顾客,则得不偿失。

年轻肥胖 招牌就叫‘肥仔祥’ 顾客提醒:变瘦会自砸招牌

他笑称,自己从小没有书缘,全班44名同学,只有他一人小学都没能毕业。幸好父母也没有对此报以希望,而是告诫他,不会读书的话,就要靠双手和努力创造未来。

除了食材挑选严格,陈德祥的烧腊也在酱料上下足功夫,在普通烧腊腌制酱料的基础上加入了两样特殊的酱料,作为他的“秘密武器”。

后来,“肥仔祥”烧腊便由此诞生,它坐落于“ABC砖厂巴刹和熟食中心”,如今已变成老字号。老板陈德祥和妻子一起管理两个档口,售卖叉烧、烤鸭、云吞面和饭等传统烧腊美食。

谈到自己的创业之路,陈德祥不无感慨地说,他虽然有一个成为“烧腊大王”的梦,但入行实际是生活所迫。因为,家里有八个兄弟姐妹,他从10岁起,就为了给自己赚一些在学校买零食的钱,到茶楼当学徒。从最底层的切菜、洗碗、杀鱼等杂事做起,就这样边做边学,在饮食业度过半生。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

两个儿子接手生意 本月开第三个档口

陈德祥的两个儿子从16岁起跟着他学厨,之后虽做过其他工作,但如今已顺理成章回来帮父亲打理档口。大儿子陈韦杰(29岁)说,做小贩虽然辛苦,但简单踏实,如今干了约六年,觉得蛮开心,便决定继续做。

“我还年轻,很多人像我这个岁数都还在做,我干嘛要退休。”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联合晚报》2019年1月到8月,以及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欲罢不能,《联合晚报》采访团队“接二连三”,从2020年12月起的每周二,推出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

有了得力的帮手,陈德祥却并不打算退休。他认为做生意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已习惯忙忙碌碌的生活,既然喜欢,就一直做下去。

虽然时常遭遇打击,陈德祥也没有为了多赚钱而做黑心事。他说自己从小学武术,习得洪拳和周家拳,也培训超过300个学生。武术熏陶他要讲武德,而同样的,做生意也要讲职业道德。他说,曾有供货商卖他猪肉以次充好,他便从此再不合作。

“肥仔祥”烧腊,除了一般的酱料外,还有两道“秘密武器”,让它的味道与众不同。(陈福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