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佩松认为这说明,活跃于社交媒体的较年轻新加坡人,仍珍惜各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关系,认为种族和谐比什么都重要。
“许多人都知道,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种族与宗教课题,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社会信任。就这点而言,一些与种族和宗教有关的事件,有可能在种族和宗教社群之间,挑起不和谐与不信任。”
国大传播及新媒体系高级讲师彭丽珊博士也认为,网民的负面情绪趋缓是意料中事。她以自己过去对小印度骚乱的分析为例说,在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最初的情绪大多是消极,以及惊讶和震惊的。
受访学者认为,网民就种族课题相关面簿贴文留言时,使用较多表达信任的情感词汇,显示较年轻的新加坡人也一样务实,寻求保持互信和善意,而不是相互挑战。
马修则认为,网民的负面情绪趋缓,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那段时间一再出现的种族议题讨论感到“疲乏”,因此减少参与。
吴佩松:年轻一代认为种族和谐比什么都重要
本报分析的是今年5月29日至6月21日的贴文。若从不同时间段来看发展趋势,网民留言的情感起伏大致平稳,但愤怒和厌恶相关词汇的使用量在后期下滑。
彭丽珊:骚乱后纷呼吁拒绝仇外并支持当局行动
本报分析了八家本地中英媒体过去一个多月有关种族课题的面簿贴文,发现3万1000余条中英文字留言中,与信任有关的词汇在使用上占比最高(22%)。
但在骚乱结束时,推特出现较多积极正面的反应,其中有许多人呼吁要相互支持、要冷静,并拒绝仇外和愤怒情绪,同时支持当局的后续行动。“我的看法是,这反映了新加坡人长久以来对维护社群团结的重视。”
吴佩松认为,这应与开除辱骂跨族情侣的义安理工学院讲师有关,因为“人们对当局迅速采取行动,让正义得以伸张,感到大快人心”。义安理工学院是在6月17日宣布开除这名讲师的决定。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也呼应这个观点,认为除了一小部分网络挑衅者,多数人还是能明辨是非。
“尽管许多评论员认为社交媒体环境混杂,且具有分化社会的本质,但这项分析的结果显示,较年轻新加坡人和以往一样务实,寻求维持互信和善意的中立地带,而不是相互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