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指出,碰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在开始策划时,正好碰到冠病暴发时,因此无法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必须通过远程通讯软件开会讨论。虽然团队具有丰富护理经验,但也无法亲自制作支架,须交由生物工程部门与产商协调进行原型的设计和制作。
如今团队已制作20多个支架,并广泛在国家心脏中心使用,团队也在继续收集反馈以改进支架,并计划将支架带到其他医疗机构,让其他病患也受惠。
领导团队的临床护理导师杨瑞琴说:“原本的装置能放一个导流管,然而病患在手术后通常须装置很多导流管,我们必须稳定这些导流管,并且避免它们碰撞。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团队设计新导流管支架,让病患能在术后第二天便能自行下床行走和复健,加快康复速度,与之前相比能早一天出院。
病患一般上要在手术后的第三天才可以尝试下床,如今使用支架能让病患术后第二天,就尝试自己下床,他们的住院时间,也会从过去平均七天缩短至六天。根据病患的反馈,他们也对于能不再打扰护士,借助支架自行行走表示欢迎,自己走起路来也感到比较有信心。
病患一般上要在手术后的第三天才可以尝试下床,如今使用支架能让病患术后第二天,就尝试自己下床,他们的住院时间,也会从过去平均七天缩短至六天。
目前在国家心脏中心完成各类心脏手术的病患,在手术后身体都须插上许多导流管,为病患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他们每次下床行走时都须由护士搀扶,甚至在进行物理治疗时,也须由助理拿着导流管,导致许多病患不愿麻烦护士而延迟下床行走,拉长康复期,甚至引发血栓等并发症。
这个项目是由国家心脏中心的护士发起,杨瑞琴说:“我们不是第一次发起类似的项目,无论是同事或是管理层,都会予以支持,尽量满足我们团队的需要,例如需要做模型的时候,中心的不同部门的就会鼎力支持协助协调,也积极给予我们反馈意见,让我们完善成品。”
国家心脏中心护理总监郑爱柳说:“病患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共同责任,我们会努力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例如积极收集医护人员和病患反馈,并不断探索创新方法,以确保病患得到安全和及时的护理。改善护理并不一定很复杂,有时简单有效而又创新的解决方案更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除了导流管支架,国家心脏中心也在疫情期间推出一系列创新项目,包括重新设计肾脏替代疗法中使用的尿袋管子和推车,协助护理人员能更快和更方便地为肾功能不全的病患排空尿道,以及设计更牢固的中心静脉导管,降低导管移位的概率和避免移位所造成的影响。
国家心脏中心的团队因此着手设计更好的导流管支架,团队成员包括心脏与手术后护理的专科护士和物理治疗师,通过不断观察年长者如何使用支架,以及向心脏中心其他医生、护士和物理治疗师咨询意见,最终设计出能同时放置六个导流管的支架。
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改进,每次有新的设计,都会询问病患和医护人员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逐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