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局设计自然方案时,在岸边红树林和内陆雨林之间设计一段缓冲植被带,邀请社会各界志愿者种植南亚猫尾木(Mangrove Trumpet Tree)等约60个可耐受微咸水环境的本土树种,总数超过800棵。
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克兰芝海岸自然公园,海岸线海拔约2.5至3公尺,长年受海浪侵蚀和冲刷而退化。
国家公园局在克兰芝一带海岸试用以自然为本的防护方案,两年多来成功吸引约600棵红树林苗自然生长,作为天然设施巩固海岸线,成为我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又一法宝。
“红树林的生长能吸引其他生物回到这里栖息,达到修复整个生态环境的效果,红树林未来也能跟着海平面上升而生长。”
此外,当局也特意根据地形,留出数条自然垄沟(bio-swale)。杨淑芬说:“这样一来,下起暴雨时,落到雨林中心地带的降水可迅速沿着垄沟流到海岸并排出,防止树根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腐烂,导致大树倒塌产生危险。”
公园局2018年展开修复项目,在公园沿岸修建一条400公尺长的石坡,保护海岸线且减缓波浪能量的同时,也促进沉积物沉积,利于随海浪漂流的红树林胎苗在这里自然再生。
与一些地方使用人工种植红树林苗不到两成的存活率相比,国家公园局自然保护处(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处长杨淑芬上月受访时说:“两年多来有约600棵红树林苗在这里自然生长,比直接种红树林苗的效果好得多,所用资源也少很多。”
它们能为不耐受咸水环境的雨林阻挡盐雾,为生物提供额外的栖息地,也为海平面上升和突发风暴潮提供缓冲。志愿者的参与,也能让更多新加坡人亲身体验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在19世纪英殖民时期,新加坡总土地面积的13%是红树林。随着土地开垦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红树林不断流失,目前仅占全国面积约1%,主要分布在本岛西北部的双溪布洛、万礼和卡迪蒙苏,以及乌敏岛、德光岛和实马高岛等外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