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6万人在国庆庆典“举瓶同庆”,喝下第一口新生水。

新生水诞生了,但要用什么平台进行推介?团队大胆地选择了那一年的国庆庆典。

“即使我们仔细规划,还是有很多事情可能出错。哪怕是一个小失误,也会导致我们多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1998年,佘海利被派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Orange County)以及弗吉尼亚州费法克斯县(Fairfax County)考察废水净化技术。

佘海利说,当时美国已开始试行微过滤(microfiltration)技术,但当地民众仍心存疑虑,抗拒饮用。

在公用事业局服务近40年的佘海利(62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研发新生水倾注心力,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新加坡的水务事业。

“我们面对许多未知,也没有经验,但大家都了解这个项目有多重要。从团队成员、承包商到供应商,大家愿意不分彼此,日以继夜一起奋斗。”

不过,由于当时技术还不稳定,加上成本昂贵,回收厂运作14个月后就关闭了。直到1990年代,薄膜技术的成熟使成本大幅降低,计划才得以重启。

佘海利笑说,庆典前的几周,他每晚都焦急地难以入眠。对他来说,新生水“正式亮相”这一天,不容有失。

说到这里,佘海利难掩激动,眼神里尽是感激和自豪。

取经美国而青出于蓝 我国开发出更佳技术

佘海利说,庆典现场有许多周边活动,以及售卖食物和饮料的摊贩。若有观众感到不适,就算不是喝了新生水导致的,他们也可能怪罪于新生水。

回想起那一刻,佘海利激动得眼眶泛红,数度哽咽。

李瑞铃(右一)与父亲李煜华(右二)观看7月23日的国庆庆典预演时,大口喝下新生水。李瑞铃认为,今年的纸盒包装非常环保,包装上的蓝色元素也赏心悦目。(邝启聪摄)

庆幸的是,那一年的国庆庆典圆满落幕。新生水此后也成为每年的国庆礼包必备,大大小小的社区活动都可见到它的踪影。

配合新生水推出20周年,佘海利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其实早在1970年代,我国制定的第一份水务总蓝图已提出要在裕廊兴建水供回收厂,研究如何将用后水净化成食水。

从新生水的装瓶、运输、包装到派发,每一个环节都有公用局人员监督,甚至动员国防部和国家环境局等多个机构帮忙。

(左起)从早期贴上不同颜色贴纸的精美塑料瓶,到去年首次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瓶子以及今年的纸盒包装,新生水的包装设计日趋环保。(李冠卫摄)

“这项技术已证实可行,但我们要如何从美国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延伸阅读

回国后,佘海利带领团队在樟宜一带的许锡林路建造新生水试验厂,每天三班轮流,全天候进行测试和分析。不到半年,团队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适用于新加坡、且更胜于美国的薄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