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在接下来两年,将投入1800万元推动社区护理的数码科技运用。陈光杰透露,护联中心正在与业内外机构合作,推出更多包括实体设施以及数码软件方面的资源。
考虑到业内的多元性,护联中心在试点计划中与不同社区护理模式的四个业者合作,以确保策略是实用的。这四家业者分别是仁慈医院、圣路加乐龄关怀(St Luke's Eldercare)、圣安德烈社区医院和职总保健合作社(NTUC Health)。
陈光杰说,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人们对护理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肆虐两年多的疫情,更是加剧了社区护理长期以来所面对的人手挑战。“如何保护年长人士不感染冠病,同时照应家属在外的顾虑,让我们的社区护理人员面对了很大的压力。”
她坦言,团队刚开始不太习惯用电脑,经常偷偷把旧的交接报告打印出来写。但经过两个月,所有人都体会到了线上表格的便利,并完全适应。
经过培训后,郭美丽和其他护理人员的反馈给了陈光杰很大的鼓舞。除此以外,护联中心也与业者一起评估工作效率和护理水平等指标,为下一阶段的试行期准备。另有八家机构将参与计划,预计有超过400名护理人员能从中获益。
线上填写交接报告 省时省精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疫情恰恰凸显了社区护理当时的几个重大短板,推进行业转型刻不容缓。护联中心因此在疫情期间展开工作再设计(job redesign)的试点计划。
人口老龄化大幅增加需求,社区护理却长期人手短缺。统筹社区护理服务的护联中心展开试点计划,让一般的护理人员接手注射胰岛素和处理伤口的工作,不必等医生和护士出马。
卫生部在疫情期间,投入了4500万元增加社区护理人员的薪金。陈光杰认为,提高薪金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有所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运作模式。
陈光杰解释,原本只有医生、护士或物理治疗师等医疗人员才能进行这些程序,但通过工作再设计,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这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为他们的工作增值,以及长期的事业发展铺路。同时这也有助缓解人力吃紧的问题。”
400余名护理人员将获益
郭美丽认为,她身为社区护理人员最大的满足感就是能够照料年长者的身心需求,并与他们建立感情。“10年前我受父亲的护理人员启发,决定加入这个富有意义的行业。如今我希望可以鼓励更多人加入,一同为年长者提供更好的照顾。”
仁慈宏茂桥疗养院的高级社区护理人员郭美丽(58岁)是去年首批参加工作再设计培训的其中一员。通过五个星期的培训,她不仅巩固了基本护理要素,更是掌握了胰岛素注射、第二阶段伤口护理和基本体能复健三方面的技能。
对于陈光杰,种种推进转型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年长者享有更好的护理经验。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加剧了人手短缺的问题。统筹社区护理服务的护联中心因此展开试点培训计划,让一般的护理人员接手注射胰岛素和处理伤口的工作,并以数码科技提升工作效率。
陈光杰带领团队和合作机构,首先检讨了社区护理人员现有的工作范围和流程,并锁定几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郭美丽觉得现在能更好更及时地进行基本医疗护理,不需要花时间等护士或医生前来,自己只能在一旁观察。
我国社区护理业十分多元化,从疗养院、日间活动中心到居家护理,与护联中心合作的业者超过150个。尽管社区护理人员从2010年的约3200人显著增加到目前的约1万6550人,但整个行业长期以来面对的挑战,不外乎就是“缺人”。
通过培训,郭美丽也学习了运用数码和科技,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其中让她最满意的就是使用线上表格填写每个轮班之间的交接报告。
如何吸引本地人加入行业,一直是社区护理的一大难题。对护联中心总裁陈光杰来说,增加薪金必不可少,但通过工作再设计和数码化科技来提升业内工作价值,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策。
团队也学习使用科技来帮助他们进行日常工作,比如可一人操作的小型升降器材,能更省力且安全地转移行动不便的年长者。“有些老人家体型较大,每天移动他们对我的背部影响很大,我甚至考虑申请转到其他岗位。有了这个机器,我就完全不需要用力,可以在这里继续做下去!”
有别于先前的“病患”称呼,社区护理业者如今亲切地把居住在设施单位里的年长者称为“院友”,反映了行业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前我们要打印报告,把个别年长者的健康状况一一手写出来再交给接班同事。有时我们的字迹不清晰,读起来就更辛苦。有了新的线上表格,我们只要用电脑就能轻松更新不同指标和注意事项,省下了很多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