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近年生育率维持 情况不如预期糟
简报指出,整体生育率过去几十年整体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单身者比率上升、迟婚、夫妻生育较少孩子。
与2020年整体生育率(1.10)相比,去年的整体生育率回弹。不过这仍比疫情前2019年的整体生育率(1.14)来得低。
我国去年共有3万1713个公民新生儿出生,和前年的3万1816个相差不远。与2020年整体生育率(1.10)相比,去年的整体生育率回弹,但这仍比疫情前2019年的整体生育率(1.14)来得低。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公共政策助理教授陈宝玲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整体生育率近年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情况“不如原先担心的那么糟,说明冠病疫情期间各个家庭的生育计划没有完全被打乱”。
新生儿人数相近,但整体生育率上升,是因为15岁至49岁女性人数减少,这是用来统计整体生育率的基数。
延伸阅读
“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引进能对经济基础作出贡献的移民,并继续帮助家庭,争取把整体生育率提高到1.4,减缓人口结构变化的速度。”
要做到这点,陈宝玲认为,我国必须处理家庭延迟生育或选择组建较小家庭的核心问题,包括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起跑点所面对的巨大压力。
去年首次结婚的新郎和新娘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0.3岁和28.7岁,比2011年的30.1岁和27.8岁来得高。
2017年至2021年间,至少一人是本地公民的新婚夫妻每年平均有2万2600对,比2012年至2016年之间年均的2万3300对少。
不过目前的整体生育率仍然偏低,新加坡的人口结构很快会出现变化。陈宝玲说,我国无法不靠新移民填补人口和劳动队伍。
冠病疫情管理措施放宽后,去年结婚的公民人数也回升。至少一人是本地公民的新婚夫妻,从前年的1万9430对,增至去年的2万3433对,增幅达20.6%。这也比疫情前、2019年的2万2165对来得多。
“全国也应该考虑减少工时和竞争文化,让个人能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和年长者。负担得起和优质的托儿和学校环境也能起到帮助。相比短期的津贴,长期的经济优惠能更有效提高整体生育率。”
根据总理公署属下国家人口及人才署星期二(9月27日)公布的《2022年人口简报》,我国去年共有3万1713个公民新生儿出生,和前年的3万1816个相差不远。
新加坡人口协会会长杨李唯君教授说,工作场所可以推行更多灵活工作安排,为新加坡人照顾孩子和年迈家长提供亲家庭环境。政府和不同的工作场所也能携手加强性别平等,使产假和陪产假政策更平衡。
去年诞下第一胎的本地公民年龄中位数为31岁,比2011年的29.8岁来得高。
新加坡去年的居民整体生育率从前年的历史低位略微回弹,达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