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公园局的水獭管理方式,国家发展部兼通讯及新闻部政务部长陈杰豪星期一(10月17日)在脸书贴文说:“这么做不单是为了照顾水獭,同时也可缓解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时可能产生的冲突,包括水獭闯入私宅水池的情况。”
水獭工作小组成员佘兆辉说,小组平常会通过社区活动向居民传达与水獭相处的知识,如民众在遛狗时若遇上水獭,应将狗牵牢。
水獭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国家公园局截至今年8月,已接到超过300起关于水獭出没的反馈。当局采取管理措施,避免水獭与人之间发生冲突。
水獭闯入民居通常都是为了觅食,因此为了阻止它们闯水池抓鱼,当局建议有关屋主增加屏障,包括在篱笆上增置金属丝网、遮盖大门底部的缝隙,或在鱼池上方置放金属格栅或遮板,不让水獭有机可乘。当食物不再那么容易取得,水獭就会转到自然保护区、水道、花园和公园觅食。
一对成年水獭每年一胎可产一到六只幼崽,家庭扩大速度受食物和栖息地等自然因素影响。在新加坡,水獭的数量也受城市环境因素所限制。此外,水獭极具领地意识,对空间的竞争和自然死亡都遏制了数量增长。公园局不排除未来在必要时给水獭绝育,以控制数量。
必要时或做绝育
迁移和监测工作有兽医参与,以确保水獭健康和安全。
除了协助居民实施防护措施,公园局与水獭工作小组也监测少数在住宅区筑巢的水獭,必要时将它们迁移到自然区。在住宅区造窝的通常是从大家族脱离的两三只成年水獭。
当局上星期就把在实里达住宅区筑巢的六只水獭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其中三只是幼崽。
本地目前有约170只水獭,和2019年的约80只相比呈翻倍增长。国家公园局多管齐下遏止水獭数量增加趋势,必要时要它们“搬家”,把它们迁移到自然区,甚至是为它们绝育。
公园局告诉《联合早报》,水獭的新栖息地必须靠近水源、远离人群,最重要的是要让它们能够在大自然中觅食,这样才能有效阻止它们重返住宅区。
不过当局提醒,水獭对于生态平衡很重要,周遭能看见这些动物对许多人来说也是独特和愉快的体验。因此,当局会继续妥善管理水獭,提供有利于水獭和人类共处的环境。民众则应该和水獭保持距离,避免喂食,尤其是在成年水獭带着宝宝时,要格外警惕。
水獭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国家公园局截至今年8月,已接到超过300起关于水獭出没的反馈。当局采取管理措施,避免水獭与人之间发生冲突。
公园局说,170只水獭分属17个家族,分别常见于滨海湾蓄水池、新加坡河、加冷河和碧山—宏茂桥公园等。
延伸阅读
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公园局从社区和科学角度管理包括水獭在内的野生动物问题。当局同水獭工作小组合作,研究本地水獭的数量、分布和移动趋向,也鼓励水獭出没热点附近的民居增加防护措施,包括实里达、武吉知马和亚历山大水道等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