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安全起见,机器人手臂一般在封闭空间内运作,或周围是没人的,因此桌面清理机器人投入运作前得进行全面测试。电池大小和续航力也是参与计划的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机器人必须确认餐桌有没有食客在使用;如果食客把食物搁在桌上,人走开了,机器人会不会误以为没人使用餐桌?本地人喜欢用纸巾、名片、水瓶等物品‘霸位’,机器人又会不会误把这些物品当成垃圾清理掉?”

受访的机器人供应商反映,要开发会清理熟食中心桌面的机器人极具挑战。

“研发机器人的费用大,未必是清洁服务公司和小贩可以或愿意承担的。环境局带头邀请业者进行开发机器人,无论结果如何,都有助辨认出目前科技的局限和运用范围,推动科技的运用。”

尽管如此,赵卓敏认为环境局开了个好头。

他指出,清理桌面并非机器人一般会处理的工作,因为当中牵涉许多决定。授予机器人的任务通常是简单且重复性高的工作,机器人接收指令后就能展开工作,无须针对所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马上做出相应的决定,然后跟进处理。

卓鹏程则说:“机器人技术有其局限,未必能百分百做到人类能做的事情。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减轻清洁工人的负担,如果这条路不通,我们还是可以善用现有技术,换个方式来帮助清洁工人、节省人力。”

机器人分销商Ourglass Robotics总裁代子星指出,国家环境局列出的机器人功能需要非常先进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来操控。

在公开场合使用机器人的经验显示,不少人喜欢到跟前近距离看机器人,导致机器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以防运作对人造成伤害。类似情况可能在人来人往的熟食中心出现,令机器人无法有效运作。

机器人开发公司MI Robotic总裁赵卓敏同样指出,熟食中心的环境对机器人的使用造成一定困难。

成本效益是使用机器人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CareStar Robotics董事卓鹏程说,熟食中心面积大,可能须要派多台机器人才能有效展开工作,进而推高成本。

业者透露,餐饮业的确对桌面清理机器人有需求,中国和日本有展开小规模的研究测试,但市面上至今没有成功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