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负责人林宝华(86岁)告诉《联合早报》,冼太夫人庙是在1956年由他的岳母在惹兰苏丹(Jalan Sultan)一间店屋创立的。后来店屋失火,楼上的冼太夫人庙虽无恙,但他们没有能力再租店屋。1990年代林宝华一家搬到大巴窑居住,冼太夫人金身也跟着林宝华一家迁入组屋。

新加坡目前的海南庙宇,最大是琼州天后宫,另外还有樟宜水尾圣娘庙和后港水尾圣娘庙,以及设在组屋内的大巴窑水尾圣娘庙;菜市排海圣娘庙也设在组屋内。其他海南庙宇还有后港锦福庙、红山万仙庙、巴耶利峇万天主帅庙和新民华光大帝庙等,为数不多。

有感本地海南庙宇的凋零,昭应祠理事力邀后港水尾圣娘庙主席王振胡(72岁)加入,希望能振兴昭应祠。去年7月新一届理事就职,由王振胡担任主席,一半理事成员来自后港水尾圣娘庙,另一半来自琼崖王氏祠。昭应祠有数名旧理事留任,并由元老梁安财及何和炎担任顾问。

昭应祠如今除了供奉原来的主神一百零八兄弟公,还增加了海南庙宇常供奉的水尾圣娘、冼太夫人和观音菩萨。

林宝华说:“我岳母是冼太夫人的乩身,当时信众有上千人。岳母过世后由我太太主持,太太过世后我继续帮忙打理。因为神坛就设在家中,不时有信众上门,大日子也会请道长主持祭典,所幸邻居们都很包容。现在我年纪大了,有点难以为继,很高兴昭应祠愿意接过冼太夫人的金身。”

这是为什么王振胡要接下昭应祠主席一职的原因,他说:“新加坡的海南庙宇以前有几十间,后来配合国家的发展陆续搬迁,一些庙宇没有能力付租金,只能搬到负责人住家变成神坛,久而久之就消失了。我加入昭应祠,就是希望能为海南庙宇的延续尽一分力。

邀其他庙宇合组新理事

展开新篇章后,除了各神明圣诞及开印庆典,王振胡也计划让昭应祠更多地与社会接轨,如扶持弱势群体、推广海南饮食文化,打破庙宇只有祭祀功能的既定形象。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谢汶亨认为,庙宇文化是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不加以保留和推广,它的流失是很让人感到惋惜的。

“新加坡的海南社群相对来说比较小,海南庙宇的信徒自然少。早年很多海南人是帮洋人打工的,子孙多受英文教育,很少参与庙宇活动。此外,海南人本来就是拜祖先多过拜神明,我们到海南岛时就发现,祠堂比庙宇多。”

她建议:“要让年轻一代多接触,学校安排作业时可融入一些相关的生活化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创立于1940年代的昭应祠,当年由住在黄埔河乌桥区惹兰拉惹(Jalan Rajah)甘榜的海南村民创立,1974年迁入大巴窑7巷的伍合庙。

伍合庙是新加坡第一座联合庙,由福建人的聚天宫、潮州人的通兴港、广东人的福德祠,以及两间海南庙宇昭应祠和无极宫组成。30年地契到期时,无极宫没有能力分摊租契而退出,由聚天宫顶下。昭应祠为了减轻负担,也在10多年前把庙宇租给华德善堂,主神一百零八兄弟公由善堂与善堂神明一起供奉。

大巴窑昭应祠出租给善堂10余年后恢复其海南庙宇身份,1月初举行众神开光典礼,为逐渐凋零的本地海南庙宇文化注入一剂强心针。

一百零八兄弟公据说是清朝咸丰年间的108名海南籍海上商人,他们遭贪婪的海岸巡警杀害后,化为海神扶弱救危。至于祠内供奉的洗太夫人金身,则来自大巴窑一组屋内的神坛。

王振胡上任后,与租户华德善堂商议,后者于去年11月迁出,昭应祠开始装修,从中国大陆和台湾订购各种神明用品,并在今年1月初举行众神开光典礼。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谢汶亨认为,庙宇文化是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不加以保留和推广,它的流失是很让人感到惋惜的。她建议:“要让年轻一代多接触,学校安排作业时可融入一些相关的生活化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