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受访时说,公众在投诉政府做得不够前,应该先尝试了解政府做了些什么,再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约有80人出席星期六的对话会,包括清洁公司代表、基层领袖和学生等。

在小贩中心当清洁工11年的谢秀娟(48岁)谈到她的工作经历时说,她认为最困难的是维持公共厕所卫生,因为“有些顾客缺乏卫生意识,打扫5分钟后又肮脏了”。

另一名出席者许瑞娇(60岁,兼职教师)2016年起成为环境局义工,实地了解公共场所的清洁情况。

另两名座谈来宾是新加坡环保与卫生协会助理秘书黄梅芬,以及推广环境清洁的非政府组织亲乐团(Kindred Community)主席孙俊晖博士。

国家环境局主办了首场公共清洁对话会,学者马修博士认为,要让人们能自在地提醒彼此保持环境清洁,须先达成“全民共识”,就是让大家知道“任何人都有权指正不遵守社会规范的人,不守规定的人则须知道,别人有权上前提醒他”。

“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不按照社会规范行事,或者是说没有那么大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重复和轻推他们去做正确的事。”

事实上,她觉得环境局已经做得太多了,但一些地方还是很脏乱,所以应该从违例者身上着手。

参与对话的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同意说,通过自我监管,不断地给予人们鼓励和提醒,是维持环境清洁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新加坡管理大学2021年的公共环境清洁满意度调查,98%的受访者同意大家都应尽力保持环境清洁,但只有55%愿意付出实际行动。73%的受访者觉得,维持新加坡清洁是政府的责任。

配合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国家环境局星期六(3月11日)主办了首场公共清洁对话会,探讨清洁行业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让公众在维持公共场所清洁这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

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目前人们看到家人乱丢垃圾时,都会从旁提醒,但是遇到其他公众那么做时,多数人会因为怕惹麻烦,不敢站出来指正。

他认为,要让人们能自在地提醒彼此保持环境清洁,须先达成“全民共识”,就是让大家知道“任何人都有权指正不遵守社会规范的人,不守规定的人则须知道,别人有权上前提醒他”。

第二场公共清洁对话会将在下个星期六(3月18日)举行。

看见有人乱丢垃圾,或用餐后没有归还托盘时,多数人可能因为担心惹麻烦,而不愿意上前提醒对方。但若能把善意的提醒变成常态,大家就能减少对政府管制和清洁工人的依赖,通过自我监管共同维持环境整洁。

座谈会来宾、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参与讨论时,提出了“自我监管”(self-police)的建议。

马修认为,社会应该赋权予大众,让大家愿意站出来提醒把环境弄脏的人,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