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是,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认知上的偏差,骗子的游说技巧也能在大多数人身上凑效,因此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能成为骗局的受害人。

新加坡警察部队心理学家主管卡罗琳·米斯(Carolyn Misir)答复《新明日报》询问时说,骗子会利用各种游说方式来促使受害人上当。警察心理学服务署的研究就显示,骗子会借助不同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攻击受害者心理。例如,骗子自称是政府官员,向受害人出示假证件,借用扮演权威角色让受害者就范。在贷款骗局中,受害人在注入大笔款项后,骗子会告诉受害人,若是不听从指示,之前投入的钱就会全没了。

安琪希望骗局受害者的亲友能够收起话中有刺的调侃。“有时受害者不敢对他人坦白被骗,就是因为怕被羞辱。”

‘从没想到自己会坠骗局’

安琪说,至今都不敢告诉家人自己是骗局受害者。她也说,朋友的态度让她很伤心。

安琪坦言,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骗局的受害者。以她自己为例,当时因急于找到实习机会,骗子找上她时,她也第一时间以为对方是真的想聘请她。她说:“我以前就觉得碰到骗局,我一眼就能识破,但原来不是。”

有一次,安琪与朋友们吃饭时,买的餐点价格比较贵。“他们就问我,你确定自己没有被骗?”

骗子哄安琪花钱充值。(受访者提供)

上了一次当,安琪的体会是,只要骗子捉准受害人的心理,谁都可能上钩。

延伸阅读

一群南大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学生发起运动,呼吁公众不要羞辱诈骗受害者。他们架设了www.stoptheshameendthescam.com网站,让公众对诈骗受害人给予鼓励。负责该活动的学生梁瑗芯受询时说,他们已经办过两次活动,超过1500人参与。

“有时一起出去看到反诈骗广告,他们就会以开玩笑的口吻叫我注意。”

一名自称是国际企业职员的男子不久后找上她,她以为自己真的碰到入职的机会,于是很快开始了这个“工作”。对方称,安琪得为公司先购买一些物品,自己得先垫钱付款,完事后公司会连本带利还给她。安琪上钩后,对方一口气骗了她约1万2000元。安琪痛失积蓄后醒悟,明白自己坠入骗局,之后报警。

“为了垫钱付款,我甚至跟朋友借钱,发现被骗之后也跟他们坦白。”

女大学生陷入求职骗局,一夜痛失1万2000元,身边一些朋友没给予安慰却还耻笑她,一起吃饭只要餐费贵一些,友人就冷嘲热讽:“该不会又被骗了吧?”,令她感到羞耻。

骗子善用心计 任何人都可能上当

据《新明日报》报道,这名女学生是20来岁的安琪(化名),在本地大学求学,今年即将毕业。她受访时说,她是在去年4月左右坠入骗局。“当时周围的同学都有实习的机会,我觉得自己也该尝试,于是往好多公司投履历。”

令安琪心寒的是,跟朋友们坦白换来的不是他们的体恤,而是冷嘲热讽。

学生发起运动 吁别羞辱受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