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兰桂堂”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县鹤山市古劳镇。据劳氏后人考究,“劳兰桂堂”由先人劳远兰在咸丰(1851-1861)或同治(1862-1874)年间创建,“兰”和“桂”各取自劳远兰和妻子黄桂珍之名。

在这场家族聚会上,劳规镛的弟妹劳淡如和劳宙镛为家族谱写了一首劳氏歌曲,在其他家人的伴奏下演唱。

在此次聚会上,劳氏一族得以和更多“二宅”家人重逢,其中就有劳烈仪父子三人。劳烈仪的父亲劳业成,是劳丽生的第七子,在劳烈仪未满两岁时去世,家族联系因而疏远,故此劳烈仪只对家族故事略有耳闻,直到长子劳玮裕去年亲自到古劳镇寻亲,才重新落叶归根。

后人努力不懈 缀拾家族史

劳氏后人各有所长

这场劳兰桂堂的家族聚会星期六(7月15日)在大巴窑欢喜楼举行,跨越四个世代的200多名劳氏后裔共聚一堂,其乐融融。

劳规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2010年聚会后,我到各地拜访长辈和族人,展开口述历史的工作,慢慢梳理出族谱脉络。”她提到,父亲劳韬贻生前与其他族人往来密切,总是热络招待远道而来的海外氏族。她多年来投身家族史工作,也继承了父亲敦亲睦族的精神。

劳坚如指出,筹委们下来的计划是筹款修缮家乡的劳兰桂堂。他说:“完成修复后,我们打算用古董家具装饰建筑内部,并设立祠堂,摆放祖先照片、神主牌和香坛供品。 希望修葺一新的祖屋,能引起回乡宗亲们的缅怀追思之情。”

延伸阅读

劳规镛多年来通过口述历史工作,梳理族谱,填补家族史的空白。(受访者提供)

劳兰桂堂后人的首场大型聚会在2010年7月举行,当时已有200多人出席,多为劳瑞生后人。如今,劳氏一族已找到近700名族人。多年来的努力不懈,将这庞大家族史的每个名字缀拾拼凑起来,积极和全球各地氏族成员建立联系的,是劳瑞生的曾孙女劳规镛。

跟随父亲到香港后,劳福成扩展福源号生意,经营海味杂货大米,后又在1920年代移居日本,在神户创立三盛洋行经营国际贸易,生意遍及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战后,劳福成重返新加坡,继续从事海味杂货的转口业务。

据悉,劳氏后人各有所长,家族中多有经商、行医,或从事贸易、法律、会计和社会福利工作者。劳烈仪之幼子、劳玮裕弟弟劳星裕,更是退伍国家运动员,在2001年东南亚运动会上为新加坡夺得水球金牌。

劳丽生与劳瑞生合计育有子女近40人,族谱已写到第六代,后人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规模之大,在氏族中算是少见。

聚会筹委之一劳坚如是劳瑞生的曾孙。他在聚会中以英语致辞,劳玮裕在旁协助以粤语翻译。劳坚如说:“和在场的每个家人碰面,都为我带来巨大的喜悦,也让我再次认识到家庭是多么重要。”他以刻在兰桂堂墙上的祖训“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铁似金”勉励族人。

史料显示,劳丽生和劳瑞生在20世纪初从中国南来从商,成立福源号公司经营海产杂货,并在1906年双双成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创会成员。劳丽生聚焦新加坡市场,取得辉煌成就后回返故乡,下葬于古劳镇燕子岗。劳瑞生在新加坡站稳脚跟后,携长子劳福成前往香港开拓新市场,将南洋、香港和日本各埠串连起来,大展事业版图。1939年,劳瑞生在香港辞世,扶灵队伍数百人,极尽哀荣,最终下葬于香港元朗。

据后人推测,劳远兰至少有八名孩子,但只留下次子劳丽生和五子劳瑞生的史料,其余六名孩子或有女儿,或无子嗣。因此这场聚会的参与者,都是劳丽生和劳瑞生的后人,氏族之间俗称这二人的家族为“二宅”或“五宅”。

时隔13年再聚首,来自五湖四海的广东劳氏后人齐聚新加坡,200多人共享四代同堂之乐,不仅把散落各地的族人重新凝聚起来,也找回了久违的宗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