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专科医生梁浩楠受访时说,第一型病毒病例突然激增,可能是因为之前感染第一型病毒者的人数少,使得群体免疫力下降。
第二季的骨痛热症黑区有213个,比第一季少三成半左右,当中170个已经脱离黑区名单。
梁浩楠指出,四类型的骨痛热症病毒导致的症状是相同的,病患无法通过症状分辨感染的是哪一型病毒。第一型病毒的症状不会比其他三类型的更严重。
不过,每一型病毒个别都有致使更严重病情的亚型(subtypes),但科学家尚未完全解开当中谜团。
今年伊始,通报病例中占比最高的是第三型病毒病例,过后进一步上升,2月时达到七成。之后,第三型病毒病例逐步减少,到了6月只占16.7%。
今年4月至6月,有两人因骨痛热症病逝。
截至7月22日接获23起兹卡病例通报
不过,第二季有两人因骨痛热症去世,他们也是今年上半年的首两名骨痛热症死亡病例。
环境局网站资料也显示,截至7月24日下午,接到的骨痛热症病例通报已近5000起。
延伸阅读
环境局在第二季发现约5300个蚊子滋生处,比第一季多大约15%。当局呼吁公众立即采取行动来减少伊蚊的数量,打破病毒传播链。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型病毒(Den-1)病例突然大幅度上升,占了6月病例总数的约六成。在3月份第一型病毒占所有病例的约四分之一,5月则只有21.3%。
除了骨痛热症,伊蚊也会传播兹卡病毒(Zika virus)。环境局网站资料显示,截至7月22日,本地今年通报了23起兹卡病例。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出现了带有第一型病毒的伊蚊滋生处,蚊子把病毒传播给更多人,进而通过蚊子叮咬的过程让更多蚊子带有病毒。病毒传播可能会持续,除非伊蚊的繁殖受到成功抑制。
病例最多的两个大巴窑黑区在过去两星期的骨痛热症传播速度相对来得快。5月到10月较炎热,骨痛热症一般上传播得比较快,因为除了伊蚊繁殖比较快,骨痛热症病毒也会比较快在蚊子体内繁殖。
截至7月24日,黑区数目进一步减少到41个,排在前三位的黑区集中在大巴窑1巷、大巴窑1A巷和大巴窑2巷,分别累计了301、127及43起骨痛热症病例,因而被列为红色警戒区。
上述三个大巴窑黑区的通报病例,大多数也为第一型病毒病例。除此之外,大巴窑还有七个黑区,个别累计病例不及10起。
国家环境局在网站发布的今年第二季骨痛热症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通报的骨痛热症病例有1989起,比前一个季度减少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