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组织“生物多元性新加坡青年之声”(Singapore Youth Voices for Biodiversity)执行董事纳斯里(Nasry)认为,建设三米高的海堤和12个防潮闸和泵站不美观。相比之下,创建长岛提供更多灵活与可能性,但环境评估应做到全面,范畴应包含水质、沉淀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等。
“环评应考虑项目的长期影响,包括如何有效落实措施来降低环境损害。长岛将横跨整个东南海岸线,我们不知道它在下游会造成哪些长期影响,因此宁可抱着怕输态度,仔细研究其中的影响。政府愿意花时间研究如何可持续地进行这个项目,是值得鼓励的。”
保育组织建议填海工程可分阶段进行
新加坡自然学会海洋保育小组组长陈精祥早前参加了公用事业局主办的“护岸有方对话”(Our Coastal Conversation),在活动上向当局提出建议,也借此了解其他参与者的看法。
延伸阅读
他认为,建造长岛可能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改变,是附近水域会从海水转为淡水,其次是水文(hydrology)的改变,如不再有海水冲刷海岸,也没有涨潮和退潮。
东海岸沿岸生物多元,有海草和珊瑚群,也是海龟等的栖息地。受访的保育组织认为,建设长岛前的五年技术研究不容马虎,宁可“怕输”仔细研究项目的潜在影响,也勿操之过急,不慎破坏生物多样性。
他指出,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在东南海岸大规模填海,当年受影响的海洋生态环境花了几十年才逐渐修复,因此希望这一轮的填海工程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希望填海工程可以分阶段进行,先填一块土地,隔一段时间再填另一块,让海洋生物有时间迁移,不要一次过把整个海岸线封死,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他举例说,如果海水的沉淀物过高,混浊的水质将影响依赖光合作用生存的海草等植物。海草是海洋生态的基础之一,它们一旦灭亡,其他生物的生存也将受到波及。
陈精祥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东海岸沿岸,靠近丹那美拉的部分有珊瑚群,以及海龟和鲎(horseshoe crab)的栖息地。有些海鸟如白额燕鸥(little tern)也会在附近海上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