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上的打球声、组屋底层的石桌石椅,社区里平常不过的声音和景象,也能成为艺术品。

延伸阅读

廖雯彬说:“艺术并不只是挂在美术馆里的东西,美学也不只是大学里的一堂课,而是围绕在我们周围。”

郑锦安说,看到参与者享受过程,互相激发灵感,让她深受感触。

两人将把参与者完成的作品连在一起,配上他们捕捉到的声音,于艺术周期间展出。

因此,组屋底层的信箱、公园里的鸟鸣声、篮球上的打球声,都成了艺术素材。廖雯彬和郑锦安带着工作坊的参与者录下声音,也把所看到、感受到的投射在纸上,通过绘画、拼贴或盖印的方式,拼凑出一幅“社区拼图”。

郑锦安也是一名创作歌手,她与廖雯彬三年前经朋友介绍后一拍即合,曾共同创作影视作品。她们目前与人民协会百盛艺术,以及社区文化艺术俱乐部合作,为1月19日到28日的新加坡艺术周展览做准备。

从去年11月开始,视觉艺术工作者廖雯彬(35岁)与声音艺术工作者郑锦安(33岁)便举办多场工作坊,邀请学生和年长者一起走访附近社区,从习以为常的景色和声音中,发掘美。

人协百盛艺术是新加坡艺术周的合作方之一,为艺术家提供平台推广社区艺术,并将展出来自武吉知马、惹兰加由、马林百列、淡滨尼尚育区和直落布兰雅的21名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创作的艺术装置。

“最小的参与者是小学生,最年长的是80多岁的老人家,他们发挥的创意其实相当令人惊艳,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